1948年10月25日早晨9点,东野发来的一封电报令主席感到有些恼火。
此时,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已接近尾声。锦州已经被东野五大纵队合力攻占,范汉杰的1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长春被东野围困了五个月,郑洞国领导的10万守军最终选择投降;廖耀湘的12万兵团一直死守沈阳,但也被困在辽西,剩下的只是等待被歼灭的命运。
然而,东野发来的这封电报却让主席不太满意。
电报中提到两点:首先,敌军已经占领了营口,但东野在辽南没有主力部队,只有一些地方武装。其次,廖耀湘的第49军先头部队并未回到沈阳,而是转向台安以北,和第8纵队交火,并有可能向营口撤退。
换句话说,廖耀湘若选择撤向营口,东野可能无法阻止他。
这一战略形势极为关键,毕竟已经形成了“关门打狗”的局面,一旦这一态势破裂,任何指挥官都会感到愤怒。当天晚上6点,主席亲自拟定了回电,对林总进行了批评:你们事先没有充分评估敌人可能以营口为撤退路线,忽视了对营口的控制,导致了52军在24日占领了营口,这是一个不小的失误。
如果廖耀湘突破封锁,与刘玉章的52军会合,辽沈战役的结果或许会大不相同。
幸运的是,刚刚组建不久的东野第10纵队,在梁兴初的指挥下,以仅2万人的兵力成功挡住了廖耀湘兵团5倍兵力的猛烈攻势,没有让廖耀湘突破黑山、大虎山防线,成功阻止了廖兵团通过海路逃离营口。
尽管如此,东野在围歼廖耀湘时,还是遭遇了刘玉章的挑战。
10月31日,海军司令桂永清派来的几艘登陆艇和1艘商船抵达营口,但由于潮水低,船只无法靠岸,刘玉章在远处焦急等待。而东野第9纵的司令员詹才芳和政委李中权,急于作战,未能等待第7和第8纵的到达,提前发动了进攻。在这场交战中,刘玉章采取了反击措施,给东野第9纵造成了2000余人的伤亡。
11月2日,东野第9纵终于占领了营口,歼灭了敌人1.5万人,但52军依然有1万多人通过海路成功撤退。
辽沈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第一场双方动员兵力超过百万的大决战,最终以东野的胜利告终,虽然我方付出了7万人的伤亡(其中1.4万人牺牲),但歼灭了47.2万敌军(其中包括5.68万毙伤,32.43万人俘虏,以及9万人起义或投诚)。这场胜利标志着我军从数量的优势迈向了质量的飞跃,彻底改变了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然而,刘玉章率领的52军虽然从东北逃脱,但在接下来的上海战役中,又给三野第10兵团的王牌部队26军和27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尽管华东野战军最终夺取了上海,但刘玉章和52军的残部再度死里逃生。
可以看出,辽沈战役中敌军52军的成功撤退,留下了严重隐患。
尽管如此,主席为辽沈战役量身定制的“关门打狗”战略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这一战略不仅摧毁了坚固的“硬核桃”锦州,还在辽西会战中一举歼灭了廖耀湘兵团,特别是敌军引以为傲的两个主力部队——新1军和新6军。
其实,林总原本有机会彻底歼灭52军,因为52军也是廖耀湘集团的一部分。
辽沈战役开始后,廖耀湘的第九兵团由6个军组成:潘裕昆的“新1军”、龙天武的“新3军”、李涛的“新6军”、郑庭笈的49军、刘玉章的52军,以及向凤武的71军,另外还有4个独立旅,总兵力达到15万人。
但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廖耀湘被迫组建了“西进兵团”支援锦州,而他在关键时刻留了后手,把刘玉章的52军约3万人留在营口附近。显然,这一安排是为了确保一旦锦州战场出现危机,可以随时退向营口。
但事与愿违,廖耀湘因犹豫不决葬送了自己,而刘玉章的孤注一掷则让他成功逃生。
刘玉章能够从林总指挥的东野百万大军中逃脱,这无疑成为他后半生的吹嘘资本。虽然从营口撤出的仅是52军军部和第25师的1万余人,但为何林总会让营口成为东北战场的一个漏洞呢?
刘玉章在事后将营口比作“敦刻尔克”,这一说法虽然带有夸张成分,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他对这次逃脱的重视。
事实上,营口的撤离并非仅仅由敌军的“幸运”造成,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第一,东野的战略眼光略有欠缺。
林总一贯谨慎,但在营口问题上,他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在长春与锦州的优先攻打问题上,林总倾向于先打靠近北满的长春,而主席则从全局出发,认为先攻锦州有助于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这一差异或许反映了林总与主席在战略眼光上的不同。
林总在战术上的精妙无出其右,然而在一些关键战略决策中,他的眼光不够远见。回顾历史,林总在很多决策上都显得过于注重细节而忽视了整体规划,比如井冈山时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长征四渡赤水时的“尽走弓背路”,抗战时对阵地战与游击战的不同看法等。营口问题,或许就是林总战略眼光略有欠缺的又一体现。
第二,东野的机动兵力不足。
虽然主席选择在东北发动决战,我军在这一战场上的兵力优势相对明显,东野占有100万对敌50万的优势。然而,真正在作战时,林总却发现百万大军并非总能得心应手。东野的兵员结构较为松散,战斗力参差不齐,12个主力纵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分配不均,独立师与主力部队之间的差距也相当明显。
第三,刘玉章的狡诈。
刘玉章作为52军军长,拥有极高的指挥才能。无论是与红军还是日军作战,他都表现得极为果敢,屡次获得胜利。然而,在东北战场的局势变化中,刘玉章变得极为狡猾,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刻采取行动。
第四,东野第9纵的疏忽。
在追击敌52军的过程中,东野第9纵显得有些大意,未能预料到刘玉章会发起反击。尽管第9纵战斗力不弱,但在营口的追歼战中,9纵未能充分准备,被刘玉章用反击战术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终52军得以成功撤退。
这场战斗,虽然东野第9纵最终占领了营口并歼敌大部分兵力,但也留下了“失荆州”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