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学的浪潮已席卷化妆品行业。随着消费者对化妆品成分安全、产品功效、科学实证的关注与日俱增,化妆品科学以及化妆品科学传播越来越成为企业和品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青眼推出《科学传播大家谈》栏目,通过邀请皮肤科医生、化妆品科学家、品牌负责人以及化妆品产业上下游企业参与访谈,共同聚焦企业/品牌的科学性,探索企业/品牌科学传播路径,进一步普及化妆品科学,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期邀请的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胡云峰。
青眼:近年来,消费者对科学护肤的认知和需求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胡云峰:消费者对科学护肤的认知从“跟风种草”转向“理性求证”,更关注成分的安全性、功效的实证性以及品牌的透明度。例如,消费者会主动查阅成分表、查询临床数据,甚至通过第三方检测报告验证产品宣称。此外,可持续性和环保理念也成为需求重点,如“纯净美妆”(Clean Beauty)和“零残忍”(Cruelty-Free)概念的普及。社交媒体和科普博主(如皮肤科医生、配方师)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消费者对科学护肤的深度认知。
青眼:当前美妆行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技术、成分和概念?
胡云峰:其一,在新技术层面,(1)细胞级抗衰技术取得显著突破。线粒体靶向护肤通过修复细胞能量工厂,有效改善皮肤衰老问题;表观遗传学则借助调控DNA甲基化来延缓衰老进程;作为诺贝尔奖技术应用的细胞自噬,可通过清除细胞废物实现抗衰功效。
(2)AI在研发与生产领域的赋能同样亮眼。AI配方设计能利用AI预测多肽结构,大幅缩短研发周期;个性化定制可通过4D面部扫描生成专属护肤方案。
(3)新型递送系统也不断创新。脂质体/微囊技术如脂质体包裹4-丁基间苯二酚,提升了活性成分渗透率;超分子技术则成功解决了水溶性难题。
(4)绿色可持续技术成为新方向。优科生物的无水配方以植物原液替代水,减少了对防腐剂的依赖;咖啡渣提取物用于去角质产品,实现了废弃原料的再利用。
其二,新成分方面,重组胶原蛋白、超分子透明质酸、植物干细胞提取物以及微生物组相关的益生菌 / 后生元成分等备受关注,为护肤品的功效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能。
其三,新概念的兴起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精准护肤基于基因或皮肤微生态为消费者定制产品;情绪美容通过香氛或成分调节心理状态,带来更全面的护肤体验;低碳配方作为环保技术,致力于减少产品的碳足迹。
其四,中国市场则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趋势。(1)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人参、灵芝等传统药材通过分子萃取技术焕新,开发出高活性护肤成分。
(2)医美与护肤融合趋势显著,械字号产品如胶原蛋白敷料类产品加速渗透日常护肤场景。
(3)本土原料崛起成为一大亮点。特色植物资源如云南高原青刺果油、西北沙棘籽油等地域性植物成分,兼具抗氧化与修护功效;生物技术创新推动基因重组胶原蛋白、发酵技术提取的天然活性物如透明质酸衍生物等国产成分走向高端化;传统草本通过结合现代工艺,如积雪草、马齿苋等汉方提取物,经临床验证强化了功效宣称。
青眼:在您看来,美妆品牌/企业的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云峰:美妆品牌与企业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四个相辅相成的维度。首先是研发投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或自建独立实验室,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完整体系,为产品创新奠定科学根基。
其次是以数据为核心支撑,主动公开临床测试结果、获取 ECOCERT、ISO 等第三方权威认证,用可验证的客观数据佐证产品功效与安全性。
此外,产品透明度是科学性的直观体现,通过清晰标注全成分表、摒弃“伪科学”营销话术,让消费者在知情基础上做出理性选择。
同时,消费者教育成为科学性的延伸实践,品牌通过制作成分解析视频、开设皮肤生理学专栏等科普内容,持续向公众传递科学护肤知识,帮助建立理性认知。
青眼: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消费者易于理解的信息?
胡云峰:美妆品牌与企业将复杂科学概念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信息的方法,主要通过多维度的沟通策略实现。
首先是语言简化,摒弃晦涩术语,以生活化表达替代专业描述,例如用“锁水”直观诠释“保湿剂通过氢键结合角质层水分”的原理,降低理解门槛。
其次借助视觉化工具,将抽象的成分作用机制转化为信息图、动画视频等直观载体,让技术原理通过动态画面具象呈现。
同时,故事化传播成为核心策略,品牌擅长将技术突破与消费者痛点绑定,如围绕“熬夜霜如何修复蓝光损伤”构建场景化叙事,使科学价值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故事中自然传递。
此外,权威背书机制强化了信息可信度,皮肤科医生、配方师等专业人士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以第三方视角拆解科学概念,将实验室语言转化为贴近日常的实用建议。
青眼:就当下市场而言,科学传播需要涵盖哪些关键的环节?
胡云峰:在当下市场环境中,科学传播的有效性依赖于对关键环节的系统性构建,主要涵盖四个核心维度。首先是源头验证,要求品牌或企业确保所有科学宣称均具备实验数据或权威文献支撑。
其次是内容创作环节,需要由跨领域专业团队(如科研人员与传播专家协作)将严谨的科学数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避免断章取义或过度简化,力求在专业性与大众可读性之间达成平衡。
同时,多维度传播体系的搭建至关重要,需整合社交媒体平台(如小红书、抖音的碎片化传播)、线下体验活动(如实验室开放日、护肤课堂)以及白皮书发布、行业研讨会等深度内容载体,形成立体化的触达网络,覆盖不同信息接收习惯的受众。
此外,反馈与迭代机制是科学传播持续优化的关键,通过分析用户评论、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实时捕捉消费者对科学内容的理解偏差或兴趣点,进而针对性调整传播策略。
青眼:你认为什么是好的科学传播?
胡云峰:好的科学传播需要构建多维度的价值体系。首先是准确性,要求所有传播内容必须基于可靠的科学依据,杜绝夸大其词或模糊误导,以实验数据、权威文献等构建可信的信息基石。
其次是易懂性,需突破专业壁垒,通过大众语言、生动案例(如将复杂成分机制转化为日常生活场景类比)降低理解门槛,让科学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语境。
同时,互动性是激活传播效能的关键,品牌可通过直播间专业答疑、社群问答等形式,鼓励消费者主动提问并获得即时、专业的反馈,在双向沟通中深化信任。
此外,持续性传播至关重要,需摆脱“营销节点式”的碎片化输出,以长期、稳定的高质量内容(如系列科普专栏、年度白皮书)持续占领消费者心智,使科学理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融入认知体系。
最重要的是,品牌需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平衡科学严谨与传播吸引力,最终推动行业信任度的提升。
(青眼:向世界讲好中国化妆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