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宅门》这部电视剧中,白颖园是白家的长子,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曾在宫中出入,堪称人生赢家。然而,命运捉弄,他因卷入嫔主子之死的风波而陷入困境,瞬间成为阶下囚,最终被判斩监候。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朱顺和严爷的帮助,成功假死逃脱。逃入西安后,白颖园便定居下来。在清朝灭亡后,他并没有返回北京,直到白家二奶奶七十岁生日时,才派人送去五色米祝贺,这显示他不仅活过了清朝的灭亡,还与白家保持联系。
那么,白颖园隐姓埋名三十年,清朝灭亡后为什么不回到北京呢?今天,宋安之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一、白颖园适应了西安的生活节奏,不愿再回到勾心斗角的北京
白颖园逃到西安后,得到世交沈爷的安排,住进了西安户县的乡村,靠行医为生。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白家举家逃亡西安,白家二奶奶也在沈爷的安排下偷偷见了白颖园一面。白颖园向她说:“在这里过日子很清净,不用担心被人算计。”
白家二奶奶见他生活清贫、环境艰苦,劝他说:“不如回到北京,离得近些,也能有人照应。”然而,白颖园婉拒了,他说:“如果我走了,四方百姓就找不到大夫看病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白颖园早在那时就萌生了不再回北京的念头。虽然生活简朴,但至少他无需再承受像北京那样的尔虞我诈。他的内心更渴望的是平静的生活,哪怕无法时常见到亲人。
事实上,白颖园的心理变化并不难理解。因为他并非为财富或官职所动,他的家族背景出身医药世家,医术对他来说始终是治病救人的根本。对于他来说,无论身处何种环境,能行医治病,才能体现他的价值。而曾经在宫斗风波中的遭遇,也让他对权力争斗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对于他来说,西安的生活更加宁静自在。
二、留在乡村行医,白颖园得以实现救人济世的理想,感受到成就感
白颖园曾对白家二奶奶说:“这些年我不知道治好了多少病人。”他的医术在当地无疑是非常受欢迎的。虽然他曾说如果离开,百姓就找不到看病的大夫,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为这些百姓提供了最为贴心的治疗。在西安,他不用担心权贵们的纷争,可以专心治病救人。对于白颖园来说,能够帮助这些贫苦百姓,是他生活中的一大满足感。
有的人可能会问,白颖园为什么不回北京继续行医呢?北京的贵族们对他来说不陌生,依旧需要医术。然而,回到北京,他将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局势和更大的风险。像嫔主子之死的风波就证明了,即使他医术高超,但在权力斗争中,很容易被当做替罪羊。而且,贵族们可以找到其他医生,白颖园不一定是唯一的选择。相较之下,在西安,百姓真心感激他的帮助,医术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且更多的是他在治病中得到的满足感。
三、白家二奶奶为白颖园安排了妥当的生活,他无需回去
白家二奶奶在家族管理方面,始终表现得公正合理。白颖园的长子白景怡逐渐长大后,按照惯例,管理起了白家老号。而在西安,白颖园也通过沈爷的帮助开设了百草厅分号,白家与沈爷合股,实际上白颖园也持有部分股份。为照顾他,白颖园的儿子白景陆也被派去陪伴。
可以看出,虽然白颖园名义上“死了”,但家族照料得很妥当,分号的设立也是为他预留的资产。如果他返回白家,恐怕要面对许多尴尬的局面。毕竟,家族的格局已经确定,他作为“死而复生”的长子,要么接手家族管理,要么让二奶奶继续掌权,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家族内部的矛盾和纷争。而且白颖园并不热衷家族管理,白家二奶奶自有她的方式和手腕,回去对他而言并非明智之举。
此外,白颖园的回归可能会让他再度卷入白家内部的纷争之中,这不仅对他,对他的子孙也都不利。更何况,白颖园经历过妻子自尽、父母去世等打击,他内心早已不再渴望回到那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大宅门。
四、年事已高,回京无力,且无必要
白颖园虽然有许多理由留在西安,但其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年纪已大。毕竟,当时没有今天这种交通便捷的条件,从西安到北京的路途艰难、漫长,老年人要经历长途跋涉对身体的负担极大。白颖园在清朝灭亡时已经接近七十岁,时至1917年,年岁更大,回京对他来说实在是太过劳累。
回到北京,他未必能继续行医,毕竟年纪已大,难以承受像年轻时那样的生活压力。相比之下,留在西安,他能够继续行医,帮助百姓,获得更多的尊敬与感激,而且当地生活环境清净,没有权力斗争的纷扰。这种宁静的晚年生活,显然是他更为渴望的。
总结来说,白颖园因为种种原因选择留在西安,不仅是因为他已然适应了西安的生活节奏,还因为这里的生活让他能够继续实现自己的理想,感受到成就感,而白家二奶奶的周全安排让他没有再回北京的必要。最终,随着年岁渐长,白颖园也无力再踏上回京的旅程,西安便成了他安享晚年的归宿。
感谢大家收看宋安之的《大宅门》分析系列,本期的分析就到这里,后续会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剧中的人物与事件的深度解读,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