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若发现外星人,需慎重接触,文明差异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风险
由剑桥大学领导的国际天文学研究团队日前宣布,在距离地球约124光年的系外行星k218b大气中,发现了目前最有力的生命存在迹象——他们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仪器对其大气层进行分析,检测到两种仅可能由生命活动产生的硫化物。尽管研究人员强调需进一步验证数据,这一发现仍被视作地外生命存在的最有力证据。
然而,当人类不断探索宇宙时,一个终极问题始终萦绕:一旦遭遇高等文明,地球将面临何种命运?
在科幻作品《太空之城·反击》构建的宇宙图景中,我们似乎能窥见这个问题的答案。
当地球观测中心捕捉到来自超星河系定向文明的信号后,科学界立即分裂为两大阵营:以拉宾教授为首的“接触派”主张积极回应,认为这是获取先进技术的契机;而以温晴教授为核心的“警戒派”则坚持文明等级差异带来的致命风险,其丈夫成员许诺在早年的外星信号研究中离奇死亡的经历,更强化了这种警惕。
跳出小说,我们从理性和现实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人类真的发现了高级智慧生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或者反应也无外乎以上两种。比如费米悖论的诸多解释中就包括了“外星人过于强大,不愿理会地球”的可能。
若以人际交往作类比,弱势一方与强势个体互动时常处于被动状态,其意愿容易被忽视。文明间的接触亦如此,高等文明未必有意伤害低等文明,但地位悬殊的交流本身便隐藏风险。人类若不能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就必须慎重考量是否主动接触。
人类尝试与宇宙文明联系,却遭星际联盟武器攻击,陷入灭绝危机
小说中,人类最终还是选择了迈出一步。空天军部队向宇宙释放了大量虫洞探测器,试图与神秘文明建立联系。然而,对方并未响应,反而以绝对压制的态度将探测器悉数摧毁。这一突然举动,宣示着星际联盟的真实意图:非但不愿交流,反而意图消灭人类文明。
原来,这个名为星际联盟的超星河系文明,一直在宇宙中搜索相对低等的文明以清除潜在威胁。而地球,恰好处在被挑选的名单上。比地球更高级的文明选择消灭地球的原因,并不只是资源掠夺,更是出于对未来竞争的恐惧。人类文明仅比星际联盟低一级,具备成长性,被视为潜在威胁,于是,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星际战争以极端失衡的态势展开。星际联盟拥有远超人类的科技水平,不靠传统战争方式便可轻易摧毁地球社会。他们使用的第一款武器是雷暴消磁装置。该装置能瞬间破坏地球磁场,直接导致大气层剥离,地表暴露于宇宙辐射之下。飞船上的军官古巴卡只需轻触数个控制键,地球磁场便彻底崩溃。
磁场消失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建筑被摧毁,暴露在外的生命体瞬间死亡,飞行器失控,社会秩序土崩瓦解。人类尚未组织起有效防御,就已陷入全面崩盘。
随后的战事中,星际联盟又启动了反自然武器。它通过人工方式制造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极端灾难,使地球环境持续恶化。无数人类逃至地下城避难,但不少低海拔区域很快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即便幸存者侥幸逃出,也难逃外星战机的精准打击。
随着反自然武器持续生效,地球已变成炼狱。高温炙烤、大气紊乱、生态崩坏,全然不见往日景象。诺亚方舟的奇迹在此不再重现。
星际联盟的科幻武器远超人类,战力不对称,地球处于被碾压位置
面对星际联盟的入侵,地球人的反击自然是非常脆弱且无力。外星人接连使用各种科幻武器,人类空天军战士丝毫招架不住,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世界人口数量从开战初期的200多亿锐减到不足20亿,人类文明差点灭亡。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星际联盟在星际战争中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还有一个压箱底的终极武器,恒星压缩。这款武器相较于前面提到的两款科幻武器,显得更加与众不同。
恒星压缩的打击范围不仅限于地球,而是扩大到了整个太阳系。其运作方式则是将太阳进行压缩后“打包带走”,让整个太阳系失去赖以为生的能源,可以说,虽然人类在一次次反击中挽回了一些局面,但如果没有最终顶级文明对“恒星压缩”的干预,地球早已灰飞烟灭。
通过这几款科幻武器,我们也就能发现那个最核心的那个问题:高等文明的入侵不是靠传统人海战术进行激烈的热战,而是凭借科幻武器形成碾压优势的“非接触作战”。
那么,只比地球高一个等级的文明,为什么如此强大?他们制造的科幻武器又为何这么厉害呢?
文明强大依赖资源,美国通过掠夺全球资源,摇身一变成为超级大国
其实,问题的答案,在小说中也有提及——星际联盟来自超星河系定向文明,而地球属于星河系文明。我们知道,文明想要走向强大,最重要的东西是资源,以及使用资源的能力。进一步说,要同时拥有大量优质资源和使用优质资源的能力,才能促使一个文明走向强大。
举个例子,二战结束后一直到现在70多年时间里,美国为什么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因为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像一条贪吃蛇一样,从始至终都在世界其他地方掠夺资源,最终成为世界资源大国,为强大的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光有了资源还不行,还要会利用这些资源。在历史上,西方国家积累大量资源后,又慢慢将被剥削者培养成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工人,这些工人相较于封建时期的奴隶,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财产。同时,还为资本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利用资源能力的展示。
人类通过反向工程和星际移民的力量,最终迫使星际联盟回到谈判桌
在小说中,星际联盟能汲取超新星爆发、黑洞辐射等宇宙级能量,掌握虫洞跃迁与意识传输技术,其作战半径覆盖多个星系。反观地球虽实现基因改造和人工智能融合,仍受限于本星系资源,虫洞技术仅能维持局部星际航行。这也是导致人类在星际战争前期,毫无还手之力的根本原因。
当然,到星际战争的中后期阶段,作为突变型文明的地球也掌握了使用暗物质、暗能量的技术,并制造了一批可以同外星人相抗衡的武器装备。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回到现实之中,人类又何尝不害怕突然有一天遭到末日般的打击。一旦真的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问题从小说中来,答案其实也存在于小说中。
面对碾压性打击,人类文明展现出惊人的韧性。空天军组建逆向工程团队,由武器专家杨宏波领导,通过把外星人的战机和装备击落或者捕获,以反向研究他们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星际移民计划利用既有殖民星球保存文明火种;情感力量则成为独特优势——当宇宙文明普遍理性化时,人类的情感联结激发出超常凝聚力。这三个维度构成的防御体系,最终迫使星际联盟回到谈判桌前。
那么现实中,人类套用这些方法行得通吗?分析来看完全行得通。无论是提高武器科技水平,还是寻找可以移民的星球、亦或是重视情感的作用,这些方式、方法,凭借人类强大的学习能力完全可以做到。
小说通过星际战争展现反战主题,强调人类困境中的理性与和平精神
对于人类而言,需要防患于未然,但同时也要大步向前,继续向更广阔的宇宙迈进,不能因为风险而停下探索的脚步。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探险史,人类只有不断探险,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其实,《太空之城》表面上看它是在讲战争,讲战争的方式和特征。但看完小说后,你会发现作者的“别具匠心”,它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进而在表达小说真正的思想主题,反战、呼吁和平。
星际战争的最后一幕,是林子沫用“死神之影”战斗机护航已经落败的星际联盟战士。你会发现,地球尽管遭受星际联盟近乎毁灭式的打击,但是人类文明始终没有把仇恨放在心中,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呼吁大家理性对话,拥抱和平。同时,这一点也契合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风云动荡,我们在看完小说后,更要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人类正在经历文明的跃升发展,但科技的发展必须与人性并行发展
小说通过极端情境探讨的实为现实隐喻——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正亲身经历文明层级的跃迁考验。暗物质研究已纳入各国战略布局,太空资源开发引发国际竞争,这些都在重演小说中的文明进阶逻辑。作者也是借星际战争警示:科技飞跃必须伴随文明自觉,否则技术优势终将反噬自身。
在宇宙尺度下,地球文明的存续既需保持探索勇气,更要建立风险共识。小说中人类凭借情感特质逆转战局的情节,暗示着技术理性之外的另一种可能——当文明发展到高阶形态时,那些曾被视作“原始”的人性特质,或许正是突破维度限制的精神密钥。这种思考为人类未来提供双重启示:既要加速攀登科技树,也需守护文明最本真的内核。
总之,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需要有《太空之城·反击》这样的作品、直击广大读者的心灵。在仰望宇宙星空的同时,太空之城也能时刻提醒我们从另一种视角去思考人类在面对未知,面对困难时的种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