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毕业季,翟天临都会被拉出来“鞭尸”,眼看查重标准变得越来越严格,准毕业生们一个个都带上了痛苦面具。
“到底是谁发表了我的论文!”
不过今年除了往年经常讨论的查重率,又多了一个新的AIGC查重,这对于正在查重降重的学生们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的噩耗。
什么是AIGC查重?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本进行检测分析,判断文本是否由AI生成。
目前已经有一批高校开始尝试将AIGC查重引入毕业论文的审查标准,网络上不少大学生都在吐槽,同时也焦虑这样的要求会落在自己头上。
用AI来查AI?之前的查重至少还会告诉你重复的是哪一篇文献,现在查AI只会告诉你一个冰冷冷的数据和无数被标红的段落。
如何向AI证明我是人类,就好像要证明“我妈是我妈”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本以为要证明自己不是AI应该还挺容易的,毕竟自己可是活生生的人,印象中AI生成的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总有不融洽的地方。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被训练得越来越像人,尤其在生成文本方面,现在已经很难去辨别一篇文章到底是由人创作出来的还是由AI生成的了。
而在各类文本题材当中,学术论文本身带有强烈而鲜明的学术风格,语言精炼,逻辑性强,这和AI生成的文本风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再加上AIGC检测的技术尚在起步阶段,由此,被AI误判为人机也是常见操作。
不少同学表示明明是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段落,却被AI判定成AI生成的。
“活了二十多年,第一次知道原来我是AI......”
图源小红书@有会员也不用
检测报告也从不告诉你哪里需要修改,只是一味的告诉你这个片段有多大概率是由AI生成的。
合着这也是个概率性事件,AI写不写得出来咱不知道,但是自己是真的写出来了,怎样才能证明这个概率性事件没有发生?
不过到最后还是只看这个概率的大小,概率太高就被认为是AI生成的,真有一种无处申冤的无力感。
“写得太严谨太有逻辑了也是我的错吗?”
就好像一个厨师辛辛苦苦做了道菜,却因为味道太好被以为是预制菜一样,真是比窦娥还冤。
难道非得把监控调出来才能自证吗?
而那些原本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数据分析方法和论文模版,一时间好像都变成了AI专利。
看着满篇被标红为AI的论文,简直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沿着网线去和AI吵一架。
“老师是这么教的,学者们都是这样写的,怎么等我这样一写就变成AI了?”
除了论文正文部分,AI连目录和参考文献也不放过。
看到致谢两个字都被判定为AI生成之后,感觉这AIGC检测结果就像是闹着玩儿一样,查了半天最后发现什么都是AI写的。
“致谢两个字他说是AI,我请问呢?”
“引用文献都给我干成AI了,连我的姓名班级也不放过,哥们儿我百口莫辩。”
“请苍天!辨忠奸!”
辩不过AI,最后被迫选择放弃挣扎,只能默默接受自己原来是“学术人机”的“真相”。
没事,听起来好像比“学术裁缝”要高级一点。
目前,不同学校对于毕业生论文的查重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AIGC的检测同样如此,而且同一学校不同院系直接也可能因学科特点而存在差异。
“文科类毕业论文AIGC检测率不超过20%,理工医科类毕业论文不超过15%。”
之前大家都在卷越来越低的查重率,现在又可以多加一项AIGC了。
看到学校新发布的AIGC检测标准,“40%”“20%”“10%”一个比一个严格,学生们面露苦色。
毕竟是一个新的标准,没有之前的参考,大家一时难以判断这个标准是否合理,于是大家开始测试前人的文章。
有人听闻某校要求论文的AIGC为0,觉得这个标准有些过于离谱,于是向AIGC检测平台上传了一篇校长发表的论文,结果发现AI率为5%。
就连古人也难逃AI检测,看到《滕王阁序》被查出来有百分之六十几的AI率,大家更是坐不住了。
有网友调侃: “是穿越了吧,怎么那个时候就有AI了?”
据了解,不同学校的AIGC检测所使用的检测平台也不相同。
有的用维普,有的用知网,有的是学校自己的审查系统。
经过实践,很多同学都发现同一篇文章在不同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有比较大的差异,刚开始在免费平台上检测出来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到了另一个平台检测却变成了百分之六十。
如此巨大的检测结果差异,也让同学感到担心和焦虑。
AI研究人类的语言习惯、接受人类的语言训练生成符合人类说话逻辑的文本,现在人类为了证明自己不是AI开始反过来研究AI的语言风格了。
为了给论文去AI味儿,学生们绞尽脑汁,摸索出各种办法。
有人疯狂改标点,有人短句改长句,有人不停地加“的”和“了”,只为了和AI避嫌。
为了降AI率,好端端的学术论文被改得越来越口语化,最后实在降不下来的只能被整段删除。
最后改完的内容自己都得皱着眉头才能看完,但是为了不被当作AI,只能委屈一下自己了。
到最后发现这些方法互相打架,都说要口语化一点,改着改着学术论文变成了小说杂谈,再到最后像是没读过书的人写出来的。
改来改去AI率不降反增,辛苦码字大半天,最后全都白干, 越努力越人机。
人类努力摸索AI生成文本的规律和特点,总结到最后发现:
这不就是自己平时说话写文的习惯和逻辑吗?
为了刻意地避开一些可能被判定为AI生成的表述,大家不得不放弃一些常用表述。
有许多帖子总结汇总了AI常用词汇,“因此”“所以”“此外”这样的连接词出现的频率很高,许多人建议如果有这些词出现,可以尝试用其他的词替换掉。
甚至有人给拉了个表,列出了那些AI味十足的词汇,和可替换的“人味儿”表达。
“引导”建议改成“指引、导向”,“整合”建议改成“合并、统一”,这怎么还玩上同义词替换了。
这些降AI的经验让人 看得一头雾水,凭什么AI喜欢上的词,就不让 咱人类用了。
“现在被AI逼得都不会说人话了!”
总感觉用AI查AI有哪里不对劲,这真的不是AI的阴谋吗?
实在改不动了,还是靠AI吧,降重人决定还是用AI打败AI。
前有用AI降重,后有用AI降AIGC。
“ Deepseek请帮我写一段不是AI生成的文字。”
AI算法深度思考几十秒,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最终选择给你找点乐子,比如下面这段就好像陶喆上身,每一句话结尾都给加了个语气助词。
让人看了忍不住唱起那首经典的即兴开嗓秀《无地自容》:
“哦啊啊诶诶啊啊哦哦啊啊诶诶......”
虽然AI技术在不停地进步,但是经常使用AI的人还是发现,AI不能完全理解人类的指令,经常生出一些偏离初衷的答复。
有人试图让AI改一改自己的论文段落,结果却得到了一段单口相声。
“创新这事儿”“原来这玩意儿......”
一句句地道的儿化音,天津人看了都想来一段儿快板。
“他把xxx一锅烩,愣是让......”“在xxx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硬是给xxx杀出一条新路”
这场景描述的倒是绘声绘色,就是感觉好像在看一部人物小传。
且不说这AI率高不高吧,这样的内容它放在论文里也不合适啊。
除此之外,许多查重网站都在提供一键降重的服务,当然也支持一键降AIGC,只是最终的成品质量参差不齐,偶尔还会闹出一些笑话。
好像在AI算法里,人类生成的文字就是富有生活气息的,于是连“扛把子”这样的词汇都出现在了论文里。
导师看得更是两眼一黑,笑了半个小时才想起来回复一句: “咱这论文,看着未免也太亲切了。”
在大家苦苦降AI率的同时,AIGC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不知道之前投喂的那些文本是不是又被拿去训练AI了,不然怎么过了一个月之后,检测出的AI率更高了。
不管怎样,论文查重的要求摆在那里,大家还是在努力想尽办法修改降重。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AI。但是人们发现AI很容易造假、编造事实,尤其在学术领域,AI的使用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
有网友发现,AI给出的参考论文乍一看都有模有样的,甚至连期刊名和作者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放到学术搜索引擎一查,却发现查无此文。
再仔细拷问AI一番,才发现这些都是它自己编造出来的。
图源小红书@呆鸭
有时,AI为了支撑自己的某个观点,甚至会编造出一篇不存在的文章,给出的数据和案例都没有现实依据。
而AI自身也知道自己的回答存在虚构,当你指出它的回答无法查证时,它就会承认之前的造假行为。
最近的系统可能有所升级,虽然AI还是喜欢胡编乱造各种文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在回答下方经常会出现“请仔细甄别”的风险提示。
许多高校都制定了人工智能工具应用规范,明确指出AI的使用应当符合学术规范,不可违背学术诚信。
去年年底,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提出“六个禁止”,对允许和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做了详细规范。
此前,西南大学发布的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检测的最新规定中也将AIGC检测纳入了评优审核的参考。
截自西南大学官网《关于开展202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检测、抽检及答辩工作的通知》
也有学校对学生的论文,按照AI率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在查重报告中进行提示,作为老师评阅的参考。
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对AIGC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规范AI使用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
大部分大学生也认同AI工具的使用应当有合适的约束监管,只是目前的形式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现阶段的AIGC检测,并不能像查重一样给出明确的抄袭证据,只能基于厂商自己开发的模型给出内容是否由AI生成的判断。
网传市面上主要的几家AIGC检测平台,他们的核心检测原理略有差异,有的主要分析语法,有的主要对比语料库。
由于检测方式和算法模型的差异,不同查重系统最终的检测结果自然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模型本身仍然在不断地完善,有许多内容可能它自己都解释不明白。
就像有人拿了AI生成的文本给AI检测,结果却是0。
图源小红书@有会员也不用
说到底,这个检测结果现在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能完全凭借它来作出判断。
而且现在国内外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开设AI相关的课程,牛津、剑桥等顶尖高校对于校园中使用生成式AI工具也持开放态度,许多老师也在用AI辅助做研究。
AI并不是洪水猛兽,如果能够 在不违反学术诚信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AI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的名校AI课程
虽然AI查重并没有大范围的铺开,但仍有不少大学生看到网络上的各种吐槽生出毕业焦虑,担心哪天突然收到教务老师发来的新消息。
于是开始花钱买安心,一次又一次地花钱检测。
一不留神,钱包就被薅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