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楠 文 冉衡 摄影 张小利 剪辑】人间最美四月天,暮春谷雨好时节。在河南这片农业大省的土地上,中国移动5G网络如同一条“高速通道”,连接着田间地头的每一个角落。通过“万象耕耘”农业大模型等数智化手段,让麦田管理变得更为智能,效率显著提高,为中原粮仓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粮田变“良田” 数智绘“丰”景
眼下正是小麦吐穗扬花的时节,大地的一双巧手用时光的线条将它们纺织成绿毯,绘出中原大地一望无垠的勃勃生机。
在兰考仪封镇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农田里,田间密布的气象站、虫情测报灯、墒情监测站等设备,如同农田的“智慧之眼”,实时捕捉着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病虫害等关键信息,并通过移动5G网络,传输至兰考县5G+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的“智慧大脑”,给种植户提供准确的农事建议。植保无人机缓缓升起,依托中移凌云平台,执行着打药、施肥等精准变量作业,探索“低空经济”中农业领域的创新实践。
“这是高标田的灌排一体渠,可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围绕灌排一体渠建设有智能水闸设备,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水闸的升降,设备上还装有水位雷达探测器,可以实时监测水位情况,由平台分析决策后实现自动管理。现场的固定式、平移式、指针式等喷灌设备,也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远程控制。”中国移动(河南)乡村振兴数字研究院项目经理秦济远边操作手机上的智能控制系统,边介绍着不远处的“农田小卫士”。
为全面助力兰考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国移动以“田村一体”架构为核心,打造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新样板。“一方面通过‘天空地’感知网络实时监测农田长势,从而实现了智能灌溉节水超10%。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智能农机调度,让作业效率提升30%。”中国移动(河南)乡村振兴数字研究院副院长王一丁介绍。
如何让农田科技更好用?中国移动自主研发了“万象耕耘”农业大模型,以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为底座,通过集成多种农业典型场景的AI专业模型,进行协同运算与深度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级、科学化的辅助决策建议。
“目前,大模型具备五大核心能力。一是农技知识问答能力,大模型搭建田间百科,整合了超4000万条农业专业知识,让农户听得懂、用得上;二是农情智能预警能力,通过多源数据构建防灾护盾,通过卫星遥感与物联网传感器融合,实现农情灾害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三是农田智慧灌溉能力,依托土壤墒情监测与气象预警联动,对机井和灌溉设备进行智能管控,提升肥料利用率和节水效率;四是农作物长势监测能力,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可提前预测产量波动,为生产决策提供建议;五是农事智能规划能力,结合田块信息,利用AI工具对耕、种、管、收各环节农事作业进行指导。”中国移动(河南)乡村振兴数字研究院项目经理董继飞介绍,目前,兰考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初见成效,亩均综合增收超过了500元,一幅丰收在望的“良田美景”画卷徐徐展开。
此外,中国移动还联合当地创新打造了农村“三资”监管、智慧村务、视频综治系统,实现了村务透明公开、乡风文明和谐,打造了“科技兴农、数智惠农”的新范式。
信息助农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除了种植技术的更新,依托兰考县5G+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中国移动将区块链技术与红薯等农产品产销环节紧密结合,为兰考搭建了农产品溯源平台,服务于兰考红薯、花生和蜜瓜等特色农产品全生命周期溯源需求。据统计,目前累计接入30余种农产品,为7735批次农产品赋码,扫码超过9万次,切实助力兰考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售价,提高了农户收入。
信息消费下乡,也不断激活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在兰考县堌阳镇的一家生产古筝的乐器厂,每一台乐器都自带“身份证”,轻轻一扫,手机界面上就会跳出来一个溯源码,产品材质、尺寸、工艺等级、质检信息、生产商等一目了然,让消费者选择更加合理。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移动打造的乐器溯源平台。”中国移动(河南)乡村振兴数字研究院项目经理李建华介绍,平台可对乐器全生命周期进行精准追踪,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既能有效验证产品真伪、了解产品品质,也能增强兰考乐器的品牌价值。
植下一棵树,留下一种精神。如今,泡桐已成为兰考人发家致富的“绿色银行”。在科技的助力下,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世界多个国家,助力兰考成为名副其实的“乐器之乡”。
智慧康养 温暖张庄幸福“夕阳红”
“这是健康手表,能检测心率和血氧。俺家屋里还安装了SOS报警器,床上还铺了睡眠监测带,24小时都有健康监测,心里感觉很踏实。”在兰考县张庄村村民游文超家里,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家里的康养“神器”。
这些贴心的守护,得益于中国移动在兰考县张庄村打造的智慧康养综合治理平台。结合张庄村老年人占比高、外出务工青壮年多、村内村医资源紧张的现状,中国移动设计了面向村委、村医、村民三方需求的“智慧康养”整体方案,精准施策。尤其是针对常住五保户、失能老人、80岁以上老人,目前已通过智能化平台建设,实现了对这些重点人群的高效监管。
“在重点人群家中,我们帮助配备了养老五件套产品,包括移动康养中屏、SOS报警器、防跌倒雷达、老人健康手表、睡眠监测带,便于村委实时准确地了解老人在家中的情况。”中国移动河南公司市场经营部智慧康养项目经理皇甫亮介绍,搭配这些产品为重点人群居家养老提供了“四级预警”响应服务,确保预警信息必达。
在智慧康养方案的助力下,张庄村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现在有了血压计、血氧仪、血糖仪、尿酸仪、智能心电卡和智能化平台,能适时掌握村民健康动态。”张庄村村医李海昌感叹,如今能够远程监测村民的健康数据,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此外,在全村公共区域,河南移动根据实际需求建立了完整的视联网体系,实现了公共区域AI监控全覆盖。摄像头具备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周界防护、防溺水等多种AI能力,可以大幅提升村委综合治理水平,动态实时关注村内老人活动情况,用科技的力量温暖着当地村民幸福的“夕阳红”。
持续投入 打造乡村标杆示范
中国移动不断投入并创新模式助力农民增收。今年4月,中国移动联合中国电科和中国机械总院举办“智赋和美乡村 豫见多彩中原”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就是缩影之一,其搭建消费帮扶展销平台,切实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尝尝兰考的红薯,口感香甜。”在兰考县人民广场消费帮扶活动中,中国移动派驻到兰考县小宋镇程寨村的第一书记孙海涛向现场消费者不断推介着兰考的红薯。孙海涛介绍,如今兰考红薯的名气越来越大,大棚种植一年两季,除了种植技术的更新,在驻村期间他还将中国移动的区块链技术与红薯产销环节紧密结合,为兰考搭建农产品溯源平台,服务于兰考红薯、花生和蜜瓜等特色农产品全生命周期溯源需求。目前累计接入30余种农产品,为7735批次农产品赋码,扫码超过9万次,助力兰考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售价,提高农户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中国移动河南公司全面建设七大数智化工程,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级、省级数字乡村试点中打造标杆示范。数据显示,2024年河南公司已完成涉农网络投入22.4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数字动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河南移动已实现全省4.5万行政村千兆光网全覆盖,建设农村5G基站4375个,累计达3.16万个。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移动还针对农村特殊群体推出专项资费优惠,目前已惠及26.58万农户家庭。
依托5G网络优势,河南移动在智慧农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兰考县落地的5G+高标准农田指挥调度平台,推动全县夏粮实现6.77%的增产;漯河建成的全省首个小麦无人农场,通过现代监测手段实现精准种植;南阳打造的西峡香菇全产业链信息化系统,则有效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升级。
在乡村治理方面,河南移动联合研发的“慧村”数字乡村平台新增覆盖行政村1500个,为基层治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教育医疗领域同样取得重要进展。周口建设的教育城域网和精品录播教室,开封实施的60余所学校智慧安防升级,有力推动了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在医疗健康方面,安阳推广的5G移动癌症筛查车和开封落地的“5G+智能医废”项目,覆盖96家乡镇卫生中心,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下沉基层。
在文化数智工程方面,河南移动则通过电视大屏提供智慧党建、农产品帮销等内容,并联合开展“文化进乡村”公益演出,暑期夏令营关爱留守儿童,强化乡村文化阵地。而在金融数智方面,不仅为农商行等提供金融专网服务,还为用户提供金融普惠短息服务。以焦作为例,其每月发送普惠金融短信500万条,持续为农村机构、农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未来,中国移动将持续加大农村地区信息通信网络投入,继续发挥数智化技术优势,不断创新数字赋能乡村发展应用和场景,持续升级数字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数农融合的“乡村大脑”,为河南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强大助力。
责编:史健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