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陈小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脑的空间感知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寻找方向、定位目标还是记忆场景,都需要大脑对空间信息的处理和记忆。然而,这个过程是如何在大脑中发生的?
12月14日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研究员王成团队和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小菁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神经元》。深圳先进院脑所助理研究员程宁、研究助理董奇琦、博士后张真(已出站)为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先进院脑所研究员王成、南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陈小菁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为该成果第一单位。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自我中心编码机制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对于大脑中自我中心编码机制如何处理不同场景中不同物体的信息仍然知之甚少。
一直以来,王成与陈小菁长期从事空间信息处理的神经机制研究,他们在前期工作中发现,海马体的主要输入脑区——外侧内嗅皮层和内侧内嗅皮层,分别采用自我中心和世界中心编码空间信息,相关成果在2018年发表于《科学》杂志。
为进一步探索多场景多物体的自我中心编码机制,2019年,王成在完成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后工作之后,回国来到深圳先进院,组建团队开展空间感知领域研究。
“空间感知研究中,跨学科交叉很重要。如今国内在神经科学的交流很活跃,越来越注重多学科合作,这是我回国的重要原因。而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将为空间感知研究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碰撞出新的火花。”王成说道。
研究团队发现,在大脑有着“GPS”导航功能的自我中心神经元,它们不仅在神经元的突触层次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呈现功能聚类,还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中募集独立的神经元群体,在大脑处理高级空间信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对理解生物体如何编码处理空间信息,构建抽象的空间感知有重要启发,有望为人工智能领域类脑智能算法的设计和研究带来新思路。
“这是一个技术上非常优秀的项目,它产生了关于大脑皮层的宝贵数据,由于其在空间认知和记忆中的重要性,该脑区目前引起了相当大的兴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贡献。”审稿人对该研究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