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频萍 通讯员 郭秀芳
日前,由南京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韩伟老师团队自主研发的玻璃套裁优化算法及成套应用软件,以95%的平均利用率打破西方国家的软件垄断,为我国玻璃工业原料利用及智能化转型取得重大突破。
“在玻璃加工领域,原料成本占比高达55%,对于头部企业,1%的切割利用率差异即可撬动千万元级成本变化。长期以来,海外软件以91%的行业基准占据主导地位,价格昂贵且不能与国产信息系统集成。”韩伟介绍。
韩伟团队自2010年致力于玻璃加工行业套裁优化算法与应用软件研究,10余年来,分别在套裁算法和应用软件方面取得了理论突破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不同于传统运筹学解决方案,该团队采用模拟退火、进化算法等启发式智能优化算法,致力于提高玻璃加工套裁工序的原料(玻璃原片)利用率,即如何在给定尺寸的原片玻璃上,尽可能切割出不同尺寸的小玻璃,以充分利用原材料。原料套裁率有大幅度提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欧洲运筹学研究杂志》等顶级期刊。
基于上述研究,该团队开发了玻璃加工业成套套料优化软件,打破行业垄断,迫使他国竞争对手大幅度降价,目前相关软件已经在国内玻璃加工行业若干头部企业和上市公司实现集团级部署应用。相关验收报告和历史数据表明,该团队研发的应用软件相比于国外同类软件,在套料率和运行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实现年省原料成本数千万元。据了解,该团队在核心算法层面之上,正致力于构建集群计算中心和云排样服务平台,构建“算法+算力”综合应用系统。未来,该团队将利用该平台,从玻璃行业应用扩展到金属、板材、布料等多个行业的套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