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套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与地层风险评价一体化实验平台安装启动仪式 |
建设“大三维”实验装置,首创“超临界”热采新技术,收获发明专利近40项;与“中国海油”强强联合,“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等科研成果相继涌现……
挺进“深水区”、开拓“无人区”,重庆科技大学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赛道上奋勇争先。
近年来,重庆科技大学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石油、冶金行业转型升级及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等重大机遇,对接服务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聚焦“建设大团队,打造大平台,拿到大项目,争取出大成果”的目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重科力量”。
前瞻布局 规划先行
构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新格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的实践中闯出新路,“首要任务”是思维与时俱进、统筹规划先行、优化制度供给。
“改革如弈,学校破除科技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既加强纵览全局的顶层设计,也对准焦距精准落子。”重庆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黎德龙说。
近年来,学校以推动重庆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为使命,以石油、冶金两大行业为依托,确立以创新链支撑引领现有重点产业、拟培育重点产业、未来重点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科学设计吸引优质创新资源融入机制,力促形成对行业顶尖创新型头部企业、创新人才团队、优质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聚合效应”,构建配套完备、功能齐全的保障、服务体系。
具体来说,学校加快实现重点产业创新组织方式的转变,促进多方联合体产学研联动创新;加快实现重点产业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项目布局方式的转变,制定产业基础研究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中试转化平台等一体化部署和重大科技项目联动规划;加快实现重点产业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财政支持机制的转变,推动项目链、项目池、财政+企业资金等科研投入持续加码。
加强产业创新联盟机制设计也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实践。为使“散落”的创新主体“聚拢来”,学校推动每个特色主导产业链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聚合同业创新型企业群、高校院所机构群联动创新,探索产业创新联合体中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有限合伙人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产业创新利益共同体机制,促进政府、企业联合体、高校院所、风险资本、其他金融机构等紧密配合,逐步实现资金投入风险共担、创新绩效收益共享,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
此外,学校破除“唯技术水平”“唯成果数量”不良导向,创新活动过程性目标评价机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产出更多高层次、高级别、高质量、标志性的成果。
搭建平台 聚拢资源
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赋能
去年11月13日,全球首套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与地层风险评价一体化实验平台在重庆科技大学正式安装启动。这是全球第一次在研究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中采用离心机模拟地层力学特性,基于水合物储层演变,有效进行灾害防治。
“依托‘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浅层气、深部气目标评价及合采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我们携手中国海油历经10年探索,自主研发出这一平台,护航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发。”重庆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赵明阶介绍。
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学校采取校地共建方式,汇集高新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等各方资源,新建一批“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发展的大学科技园,统筹部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重大项目计划、特色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发育、产业科技新城建设,加快高校特色优势创新资源转移转化为特色产业。
与此同时,学校与石油、冶金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与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实训基地和教学科研平台,与重庆市应急管理局、中国科学院、中兴通讯等部门、企业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创新要素深度聚集,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
据了解,学校先后与国家三大石油集团、重钢集团、南京晨光集团、美国卡万塔公司、中冶赛迪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及协同创新平台20余个,构建起涵盖“国家+重庆市+学校”的三大层级平台体系。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校企共建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在人才培养、企业培训、科技普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攻关 成果转化
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参与863计划重大项目“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南海深水油气勘探981半潜式钻井平台,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参与研发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深海一号”,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近5年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30余项,学校连续3年跻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
一项项科研成果竞相涌现,一次次主动担当善作善成。这背后是学校从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走到“最后一公里”的深入实践。
在重庆科技大学看来,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持续赋能。
通过加强校企联动,学校重点瞄准石油、冶金两大行业,在稠油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冶金材料等几个重点特色领域持续发力,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集团、武钢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持续开展高层访问,解决石油勘探开发、钢铁冶炼等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与石油、冶金行业企业和重庆区域实力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攻关,探索建立“技术+产品、技术+装备、技术+系统、技术+管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通过加强校校协同,学校联合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功研制出适合于页岩气高效、安全、环保的钻井液,为重庆气矿、川中气矿创造了数亿元直接经济价值。与重庆大学等联合研发的针对山地高柔结构抗风的系统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80多项重要工程,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破解单打独斗的“协同之困”、科技成果的“转化之痛”,学校推动更多前沿科研成果、颠覆性创新“落地生金”,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书架”到“货架”的跨越,奏响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交响乐章,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王俊又 张骞月 图片由重庆科技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