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穷本身能反映时代的变化,也是语言变化的过程,如果它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思考“不知如何说”的尴尬,是否反映了“没有认真想”的惰性
一则调查,引发共鸣。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以问卷的形式对1333名青年做了调研。数据显示,53.3%的人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人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
有这样的感受吗?节假日发祝福需要查询、复制一段文字,形容美景、美食、美物,语言停留于万物皆可“YYDS”;又或对事物表达观点时,只有“厉害了”“绝绝子”三个字,胜却千言万语;表达情感时,发上一组网络表情,一眼看去,既表达了,又不算清晰,进可攻退可守。相信现在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张口就词穷,表达就语塞,下笔就套路。
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或者词不达意,谓之词穷。词穷成为大家的共鸣,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值得说道。首先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时光悠长,人们表情达意靠书信往来,文字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今,科技进步,网络传播秒发秒至,沟通交流有文字,还有图片、视频,甚至原创的聊天表情,表达方式便不再是字斟句酌,而是信手拈来;信息交流传播的氛围,不太讲究原创,仿佛用“梗”更潮,更能瞬间拉近交流的距离。
其次,语言是日常交流的工具,词穷从侧面反映语言随时代发展变化的活力与张力。之前文字惯有的诗意表达、规范表达,写景抒情表意,如今,从网络热词看,“杠精”“佛系”“确认过眼神”等多指向职场文化、生活态度,其实是一种场景表达,这说明职业细分、就业多元带来的职场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而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有人选择适应规则奋进拼搏,有人认为按自己的节奏来也无伤大雅,从容平淡才是真,“佛系”一词能精准概括,击中下怀,故而能获得快速广泛的传播。其中,一些热词的使用都与原场景使用大为不同,例如:“破防”最初是网游用语,指游戏装备、技能被破坏,失去了防御效果,后引申指内心受到触动,产生了共鸣。这个词也被使用到一些网端新闻的标题中,很有贴近性。
综上,词穷或许并非是无词可用,而是潮流的表达太多、变化太快,而变化之中,在一些正式的场合,要说一些符合情境需要的话,那么热词显然与文学上的诗意表达、规范表达风格不同,过于直白和活泼自然显得档次不够、积淀不足,让人产生词穷的自嘲和反思。自然,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在不断变化,网络交流不断有热词,其变化趋势也有脉络可寻,就是大家都期望获得某种情绪价值,无论是喜悦、苦闷,还是迷惑、悲伤,扛着不同情绪包袱的屏幕前的网友,可能第一诉求都在于自己的需求能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同。用大家都用的词,是进入共同情感空间的门票。
词穷本身能反映时代的变化,也是语言变化的过程,如果它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思考“不知如何说”的尴尬,是否反映了“没有认真想”的惰性,只要有对问题的些许关注,那么探究真义的过程必然会把我们的视角引向经典著作,而要想得深入、认识清晰,自然是不会词穷的。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