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肿瘤为何强调补全身之虚?
中医肿瘤治疗的根本大法是扶正补虚,强调补全身之虚,以更好实现治疗目标。那么,中医肿瘤治疗为什么强调补全身之虚?补全身之虚对于肿瘤治疗有何意义?
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国粹中医院中医肿瘤首席专家龙青峰主任认为:中医肿瘤治疗补全身之虚,目的是激发患者自身抗癌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治局部之瘤的目标。
正虚则癌成,中医治癌首当补虚
龙青峰主任指出:中医认为气血亏虚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如明代张景岳强调:“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者,多有积聚之病。”《医宗必读·积聚篇》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也。”《内经》更是明确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机体的正气不足关系密切,正气不足贯穿在恶性肿瘤的整个过程。
什么是正气?龙青身主任介绍说,中医所说的正气是人体正常机能及其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免疫力,具有自我调节、抗邪防病,或是疾病发生后驱邪外出的作用。当六淫七情侵袭机体,浊邪停聚时,若机体正气强盛、能祛邪外出,则癌毒不得产生,或即使产生也能被及时清除,使痼邪消散于无形。若正气亏虚,阴阳失调,不能及时祛邪外出,当浊邪长期停滞于体内时,就会酿生癌毒,致生癌肿。所以清代名医余听鸿在《证医案汇编》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癌。”
再者机体产生肿瘤后,病邪会进一步耗精伤血,损及元气,导致患者面削形瘦,削骨而立,气血双亏。临床上常见许多晚期肿瘤患者经手术割治后,大伤气阴,正气不支,多出现气阴两伤。正衰则邪盛,致使癌瘤进一步扩散。
所以龙青峰主任说,既然正气亏虚是肿瘤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原因,那么肿瘤治疗自然就要辨证施治、对因治疗,把补全身之虚放在重要甚至是首要的地位。
补全身之虚,目的是激发机体自身抗癌能力
龙青峰主任指出,补全身之虚是一种以调补正气、补虚培本、恢复机体免疫功能为原则的治疗思路,其目的是调动并激发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此基础上去治疗局部之瘤,实现治病留人目标。补全身之虚应把握以下三个时机:
一是手术后。手术易使患者气血双伤,术后应进行以益气、活血、解毒为主的治疗,以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复发转移。
二是化疗期间。此时进行补气养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可以减少化疗毒性,提高化疗完成率和化疗效果。
三是放疗期间。这个阶段使用中医药进行养阴生津、活血解毒、凉补气血,可以减少放疗毒性,提高放疗疗效,增强机体功能。
龙青峰主任强调说,在扶正补虚的过程中,保护胃气极其重要。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玉机真脏论》记载:“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认为:“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脾胃之气充足,则可滋养元气;如果胃气虚弱,元气亦不能充,诸病由是而生。可见只有胃气充盛才能体健无疾。一旦胃气衰弱、正气亏虚,则百病皆至。治疗肿瘤只有在脾胃健旺的情况下,才能使得正气充盛,邪气自去,确保后续治疗继续进行。
“当然中医肿瘤治疗绝不是一味扶正补虚,不事祛邪攻癌。消除癌毒,是中医治癌的根本目的,所以在扶正补虚、培养并激发机体抗病能力后,就要开始攻伐癌毒了。”龙青峰主任提醒说,“一般正虚邪实、正不敌邪时,以扶正补虚为主,以保护正气、缓解病痛、延缓生命为首要任务;在邪气猖獗正气不虚情况下,当以攻邪为主,积极主动,尽一切努力遏制癌毒的发展,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此时如果一味扶正,由于癌毒的迅猛攻击,不仅正气难以扶持,还失去了祛邪的时机。扶正补虚与祛邪攻癌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扶正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姑息养奸,延误治疗;攻邪不能伤害正气,否则易致雪上加霜,留下遗憾。”
龙青峰
主任/教授
国粹中医肿瘤首席专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特需门诊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武汉癌症康复会特聘指导专家
专家简介:从事中医肿瘤临床与研究工作40余年,理论基础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善于运用中医特色诊断方法,结合中药配伍的千变万化辩证施治。在预防肿瘤术后复发与转移,减轻疼痛及并发症,在中医药防治肿瘤并发症、肿瘤放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注重通过辨证使用中药材、抗肿瘤中药浓缩颗粒剂与膏方调理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功能。曾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6项。
擅长项目:肺癌、肝癌、胃癌、鼻咽癌、食管癌、肠癌、胰腺癌、骨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甲状腺癌、膀胱癌、脑瘤等恶性肿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