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对罗汉果肯定不陌生,它作为国家首批“药食两用”的中药材之一,在桂林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稳居全国第一,桂林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罗汉果生产、加工、集散和出口基地。其实,桂林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中药资源物种3500多种,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广西第一。虽然如此,但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近日,广西第三批“定制药园”名单公布,桂林有多家基地获认定。“定制药园”项目是指由政府引导、基地种植、企业加工流通、医院采购、农户参与生产,从而形成完整、可持续的中药材产业体系,旨在让农户通过参与中药材种植增收,助力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鼓励全区中医医院、医药企业、示范基地参与“定制药园”建设,促进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优先采购以“定制药园”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品(饮片)。
如果说定制药园似一股春风,吹皱了桂林中药材发展的春水,那么在中药材资源如此丰富的桂林,从定制药园到定制药城要走多远呢?
定制药园好在哪?
定制药园涉及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医院,桂林此次上榜的定制药园分别是:桂林市灌阳新街镇紫苏中药材示范基地(紫苏叶)、广西一方天江制药有限公司(肉桂)、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天冬中药材示范基地(天冬、瓜蒌)、全州县全州镇金槐中药材示范基地(槐花)、资源县梅溪镇黄精中药材示范基地(黄精)。
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民族医药管理科了解到,此前桂林已经有四个基地上榜定制药园名单。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定制药园从其定义来看,是由三方共同参与,其中一大特点便是畅通了种植户、企业、医院三方的沟通渠道。为何畅通沟通渠道如此重要?该负责人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从医院方来看,了解到本地就有优质的中药材原料,便能就地取材,减少成本;从种植方来看,按照客户需求来生产,就不用太担心后续的销售问题。
在全州县东山瑶族乡黄龙村委弄岩上村的桂林华茂开发有限公司天冬、瓜蒌种植示范基地里,近千亩中药材一片生机盎然。暮春时节,村民们正在中药材基地里劳作,有的在施农家肥,有的在除草。一阵农家肥的臭味飘来,好似在说“这是农忙的味道”。闫建华是基地的负责人,他是全州县人,做药材种植已经有近10年时间,目前公司是集药材种植、药材育苗、中药材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企业。他从自身的经历总结了定制药园的几个优势。
首先,定制药园可以根据个人或机构的需求进行量身打造。他介绍,过去基地种植多种中药材,大多根据市场价格来决定,即什么药材价格好就种什么。“成为定制药园后,我们专注于市场需求,按照药企或者医院的要求来种植,如此一来,种植更加成规模,在管理上也更有效。我们成为定制药园后,北京的同仁堂、柳州的仙茱制药有限公司、广西一方天江制药有限公司都成为我们的顾客群体。”
其次,定制药园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助力当地群众增收,形成完整、可持续的中药材产业体系。“过去销售药材的时候,一吨药材至少要被中间商赚取500—1000元的利润,成为定制药园后,我们销售药材不用再通过中间商,这笔差价就不会被别人赚去了。”
闫建华介绍,定制药园对种植基地的规模、土质、水质、种植技术等都有严格的标准,这也促进了基地改善基础设施。目前该公司种植天冬500亩、瓜蒌140亩,郁金、千斤拔、五指毛桃各数百亩,带动了当地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3家、种植农户30家。产业发展好了为当地百姓带来的益处让他感触特别深。他的种植基地位于东山瑶族乡黄龙村委弄岩上村,位置偏僻,年轻人大多出门务工,留在家中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这里一直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很多老人家都会种,但是他们在资金、销售等方面都没有条件,抗风险能力也特别差。“年轻人在外面谋生不容易,我们老人家不想加重年轻人的负担,在家门口就能做事领工资,真的特别好,特别感谢。”闫建华说这是在基地做事的留守老人经常对他说的话。
此外,定制药园还具备解决原料采购来源不稳定、质量不稳定问题的优势。通过量身打造以销定产的方式,定制药园能够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定制中药材的产销,从而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这有助于避免药材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维护中药材市场的稳定。
最后,定制药园的发展还能够盘活林地资源,激发村民干事创业的激情,理顺产业链,让农民有盼头,让企业有赚头,让产业发展有势头。
为何桂林中药资源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24年全市疾控暨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获悉,桂林市有中药资源物种3500多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7万亩,干品产量达2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广西各地市之首。但这么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原因在哪?
此次上榜定制药园的资源县梅溪镇黄精中药材示范基地,在其申报书里做了资源中药材产业现状的分析。资源中药产业发展不代表整个桂林的情况,但从中可看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
资源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800米,光照多、雨量充沛,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含量高、生态优势突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理化性质好,适合黄精等1800多种野生中药材的生长,素有“桂北药库”之称,是全国十大中药材资源县之一。
资源县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而真正形成标准化种植的不足40%,大部分是农民个体化种植,很难形成大的规模化收益。农户个体种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种植面积小,投入和管理力度不足,加上认识不到位,没有把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对待,没有项目补助的品种不愿种。
技术欠缺。中药材种植技术人才普遍缺乏,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中与中药材相关的比重很小,导致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低、单位产量低、产品质量低,影响产业发展。
中药材种植及加工的模式不够先进,种植出来的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中成药制剂的效用,导致很多种植出来的中药材附加值低。
另外,资源县缺乏行业导向性的龙头医药企业作指引,中药材的种植优势无法发挥出来,即使勉强种植成功,后续的销售也会受到影响。难以吸纳足够的社会资金到当地建厂,一些本来前景广阔的中药材产业项目也会由于资金的缺失而无法推广开来,最后达成的效果往往与当初的预想有很大差异。
记者也从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民族医药管理科了解到,中药材种植不成规模、加工产品初级化附加值低等都是目前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中正在突破的瓶颈。
2024年全市疾控暨中医药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中医药发展不单是卫生健康系统的问题,还涉及发改、工信、科技、农业等多个部门,如何突破发展、如何强强联合,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各部门齐发力。
从定制药园到定制药城要走多远?
中药材是中医药产业的物质基础,一头连接着传统的农业种植,一头关系着百姓的健康需求。近年来,各层面聚焦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同年6月,自治区出台了《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建设目标:到2025年,全区中药材产业种植规模稳定在600万亩左右,中药材种植及粗加工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中医药壮瑶医药产业优势逐渐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坚持中医药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桂林市委、市政府将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制定《桂林市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桂林市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配套文件,明确“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融合、全域支撑”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布局,引领桂北特色中医药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
桂林在中药材产业发展探索的路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桂林中药八味”道地药材(罗汉果、槐米、滑石、广佛手、厚朴、百部、黄精、狗脊)已经成为桂林中医药材中的名片,在产业链条上逐步完善,产品质量有了一定的市场美誉度。其中,国家首批“药食两用”的中药材之一罗汉果,桂林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稳居全国第一,桂林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罗汉果生产、加工、集散和出口基地;全球已有6000多种食品使用罗汉果提取物,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罗汉果产业整体规模达140亿元。
又如,桂林与广东省中医医院联合研制的“金桔饮”,治疗感染新冠咳嗽症状效果良好,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医药专家组点名表扬,被央视国际频道采访报道。
……
目前,我市还坚持抓示范、强带动,在推动中医药扩链集群等方面做深入探索。
一是狠抓示范带动。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组建中药材技术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培训。
二是狠抓品牌建设。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行动,强化中医药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培育医药知名品牌。
三是狠抓延链补链。依托广西一方药业建成“桂林共享中药·智能配送中心”,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智能煎煮设备,可日煎1000张饮片处方、24小时完成全市配送。
同时,我市正在加快推进中医药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举办中药药膳大赛,促进药膳成果及产品转化,打造“桂药膳”品牌;推动中药材产业由种植向加工、康养、休闲旅游等方面延伸,促进中药材种植、生产、流通、使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通过持续提升中医药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相信桂林将中医药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来日可期,桂林的中医药产业让人期待。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 周文琼)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