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严厉打击电捕蚯蚓”,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详细提到电蚯蚓,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蚯蚓能引起中央的注意?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背后不仅威胁我国耕地安全,还有无数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抓野生蚯蚓已经很常见,那个时候湿蚯蚓才3毛钱1斤,一天刨40斤才挣10几元,就算费劲做成蚯蚓干也大约20元/公斤,人工挖掘效率低,也不怎么赚钱,捕捉蚯蚓也主要是为了喂鸡喂鸭,做饲料用。
转机发生在2000年左右,亳州的朱某看到中药市场对蚯蚓干的需求旺盛,发明了一种专门捕蚯蚓的机器,称为地龙仪。
其结构很简单,分为电瓶、电路主板和插入土壤的金属地针,只要将两根金属地针插入土壤中,设备便释放的高压电流,刺激蚯蚓其表皮,影响其呼吸,产生窒息感,蚯蚓就会大量的爬出地表。
但是这个设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电压越高蚯蚓爬出地面的速度越快,金属地针暴露在外,误触高压瞬间就会导致人死亡,安全隐患极大。
利用地龙机捉蚯蚓,蚯蚓的效率被提高了十倍,碰到环境好的地方,20 分钟便可捉到五六斤,一块充满电的地龙机可以连续工作5个小时,一天就能电两三百斤,瞬间将这行变为暴利行业,无数人争相购买。
不少不良商家也大肆仿制,地龙仪经不同厂家的改造,已升级换代数次,同时捕蚯蚓行业的也产生了配套工具,用于蚯蚓保鲜的地龙止损液;专门用于剖开蚯蚓的“开肚机”、晾晒蚯蚓的铁丝网等。
商家们为了占据市场,尽可能地放大电压,最高甚至升压至13000v,使用劣质地线等造成了很多伤亡事故。
2020 年在江苏沛县,一名年轻男子在家门口测试购买的蚯蚓捕捉机时,触电身亡,留下了年近七旬的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女儿无人照看。2022 年在江苏如皋,一个70多岁的村民使用自制地龙仪捕捉蚯蚓时不幸触电身亡……。
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趋之若骛,梦想着一夜暴富。
随着老龄化加剧,医药行业迎来进一步发展,对地龙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包含地龙这味中药材的上市中成药就有 40 种,尤其是心脑血管方面用药猛增。
2012 年、2013 年最高涨到 150 元/公斤,而2021 年市场价一度涨至 275 元/公斤,20 年不到地龙的价格翻了 10 倍。
随着技术进步,地龙机更便宜了,售价大致在200元到800元左右,自制成本更低,同时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推广下,更多人接触到这个“一本万利”的行业。
一时间,从广东到河南,从贵州到浙江,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捉蚯蚓的狂潮,每到春夏季节晚上,捉蚯蚓的人便提着桶,穿着胶鞋,打着灯,提着地龙仪出现在野外山林、乡野田间,不停的捕捉昼伏夜出的蚯蚓。
从记者采访的一个外地收购商的发货记录上看到,短短三个月,他就发出1804 公斤蚯蚓干品,按照通常每10斤湿蚯蚓晒干成一斤蚯蚓干换算,捕捉量在18000公斤以上,利润超过4 万元,而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小个体户,一夜暴富的故事时刻在上演,吸引来了无数从业人员。
蚯蚓的重要价值也吸引了不少人开始大规模养殖,对多数的农民们来说,养殖是需要时间、成本的,经营不善还有债务风险,大规模养殖售价还比野生蚯蚓低,哪里比的上无拘无束、零成本、无风险的单干好?尽管他们也知道,蚯蚓的存在有益于土壤,但很少有门路赚钱比电蚯蚓来得更快、更轻松。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野外捕捉仍然是地龙药材的主要来源,占比约超过70%。
而随着更多的人加入,野生蚯蚓的数量越来越少,繁殖赶不上捕捉,但是旺盛的市场需求不仅没变,还越来越大,导致蚯蚓的收购价进一步提升,又有自媒体的推波助澜,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形成恶性循环。
野生蚯蚓除了有经济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很高的生态价值,蚯蚓可以翻松土壤,可提高土壤储水保肥和通风透湿能力,可以使飘落的枯枝落叶混合到下面的土壤层中,加速有机物分解。
它们分泌的黏液可以把松散的土粒粘在一起,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抗冲刷能力。在土壤改良、消除公害、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此外,在生态循环圈中扮演的分解者角色,蚯蚓通过迅速分解有机物质,把其中的养分通过粪便的方式释放出来,蚯蚓粪被称为“有机肥之王”。
蚯蚓粪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和植物生长素,能为各种瓜果蔬菜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因此蚯蚓被称为 “大自然的园丁”,“田间的生物犁”。
一旦农田里失去了蚯蚓,会导致土壤板结化等问题,土壤自然肥力退化,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直接影响数亿人的吃饭为题。电蚯蚓,不仅会伤害蚯蚓,还会影响到土质的其他生物,例如线虫、螨虫、蜘蛛等,对生物循环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
因此,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等 7家单位,策划了专项保护行动,专门打击电捕野生蚯蚓及出售非法收购、加工野生蚯蚓等活动。
12月30日,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了相关条款,将电捕野生蚯蚓及相关产业列为违法行为,严重者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2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到要打击电蚯蚓等恶劣行为。
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电蚯蚓等违法活动得到了极大的遏制,但是仍然有人法律意识淡薄,被暴利驱使,选择铤而走险,有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被抓是迟早的事,千万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大家都有责任和义务,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个人的事,需要的是全社会的齐心协力,相关执法部门已经加大了执法力度,人工养殖蚯蚓也在有序发展,我们也要行动起来,发现不法行为要及时举报,维护大家的利益,切莫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