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曾是落魄的大汉宗室刘秀一生最高的追求。只是他也没想到,在命运的推动下,他竟然也能登上那个九五至尊之位。
那么刘秀又是如何从一个没落的宗室子弟,一步一步走上高位的?他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为什么他死后千年依旧被人所称赞?本文就来为大家逐一解密刘秀的传奇人生。
刘秀没落的皇室贵族
大多情况下的皇室子弟应该是大富大贵,衣食无忧才对。然而在西汉的后期却不是这样,或者这样的情况还要再追溯到更早之前。
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吸取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应该分封诸侯,以拱卫王室。可异姓王虽然能力大,但是隐患也大。即便是在刘邦的统治下,也有不少异姓王造反。
刘邦一度想要“王同姓以镇天下”,奈何自己的孩子不是能力不行,就是年龄太小,而自己的亲兄弟们又更为不堪。
但是天下毕竟是刘氏的天下,刘邦还是在后期分封了几个亲儿子在四地为王,并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汉高祖刘邦同时刘邦也想到了如果分封的刘氏子弟在封地做大的话,只怕会导致如曾经周天子一般的下场。于是便对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做了很大的限制。
此外还从中央派遣能臣负责分封国王室的教育与监督,从思想上根除诸侯国做大的弊端。另外也要求诸侯王要定期朝拜皇帝,汇报自己诸侯国的情况。
如此一来,同姓的诸侯王果然是安稳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丝毫不同于汉初新分封异姓王,“十年之间,反者九起”。
但是由于一些诸侯本身的封国便比较大,诸侯国内的王室和大臣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安耐不住了。他们甚至效仿中央,设立小朝廷。还私自煮盐冶铁,铸造货币。
汉文帝继位不久,便发现了诸侯国已是尾大不掉。便采取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办法逐渐削弱国力较强的诸侯国。
汉文帝况且,最初分封的诸侯国虽然也是刘氏子弟。但是由于时间的长久,血缘上已经与中央慢慢的疏远了,对于中央的感情已然没有那么的深厚了。
其后的汉景帝面对这种情况,也是开始分封自己的亲儿子们,用来和那些已经疏远了感情的王国抗衡。而此时的天下,除去中央王室,诸侯王国已经有了二十多个。
除此之外,汉景帝也开始考虑到用晁错之策,大力削藩,只是事与愿违,中央削藩的政令刚颁布,立马便引来了诸侯国的不满,很快便爆发了以吴王楚王等人为首的“七国之乱”。
虽然叛乱在几个月内便被平定了,但是同室操戈,宗族之间的叛乱也是让中央王朝不得不开始深思对于诸侯国分封的问题。
汉武帝即位后,便根据主父偃的政策,开始在诸侯国之间大力施行推恩令。上一任的诸侯王去世后,不仅可以让嫡长子继承,其他宗室子弟也可以分一杯羹,这其中当然包括土地。
汉武帝在此之后的诸侯国越封越多,但也越封越小。以至于在后期的诸侯国,“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而且这其中还穿插着许多的郡县,进一步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刘姓子孙也从原来的高高在上的皇族子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稀疏平常。
这其中自然就包括我们的主人公——刘秀。
奋起起义的刘氏兄弟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长沙王刘发是他的五世祖。家世显赫,只是到他父亲刘钦的时候,已经沦落为济阳县令如此这般的芝麻小吏了。
长沙王只是即便是县令的官职,他们家也没能留住。刘钦在刘秀9岁的时候便死在了任上,这下刘秀与兄妹几人便彻底沦为成为了平民。好在被南阳的叔父收留,不然就真的要沦落街头了。
史书上所记载的刘秀是喜欢“勤于农事”的,当年南阳旱灾,唯有刘秀等人的田地里还有收获,可以看得出刘秀是真的非常擅长农业的,这与刘秀的兄长刘縯好养侠士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当年的汉室运转正常的话,他大概也是如自己当初所想的那般,做一个执金吾,再娶了一直心心所念的阴丽华。
亦或者就如同寻常百姓一般,做一个不问世事的田舍翁,与“农事”相伴终老。
然而王莽篡汉之后,天下大乱。性情豪迈的刘縯不甘于只是作为一个平民,立马召集人马,发动起义,并与当时势头猛进的绿林军结盟。
起义军示意图可我们的刘秀却是在思虑之后,分析了天下大势,才决定也投入到起义的队伍之中。要知道当初刘縯刚起义的时候,他们的宗族子弟们都避之不及,不愿意跟随。
可当大家看到刘秀也加入到起义的队伍之中,并穿着将军服饰,众人立马拜服,纷纷投效。
然而刘秀也并非只是一个不同文墨的庄稼汉,他曾与族兄几人“俱学长安,习尚书、春秋”。而且不过十几岁的刘秀借在长安学习之机,也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并结交了不少豪杰。
这其中便有着帮刘秀征讨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还有后来帮助刘秀安天下的“圣童”张堪。
可见刘秀当年有感而发的“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并非只是一个没有太大远大抱负的年轻人。相反,他就像是他的名字一般,内秀于心。
邓禹就连他的伯母也曾回忆说“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可见当年还年少的刘秀是一个性格内向,沉静厚重,颇具儒将风范的人。
这便又与出尽风头,不知内敛的哥哥刘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縯作为当时南阳方面起义的实际领导人,在几次战争之中也积累了不少的名望和资本。只是当时起义军的另外一个领袖刘玄更具威望,实力上也要比刘縯刘秀兄弟大上许多。
所以后期刘玄被推举为领袖,称为更始帝,而刘縯只被封了一个大司马的职位,这自然引起了刘縯所带领的南阳子弟们的不服。
刘玄也深知刘縯不甘屈人之下,便在后期不断地分化刘縯的势力,最后甚至找了借口杀了刘縯。
刘秀得知兄长的死讯后,刘秀却表现得异常平静。甚至没有表露出太多的悲愤之感,从颍川奔丧而来之时,甚至言笑如平常,死得好像是一个与他无关的人。
而刘玄也是被刘秀的假象给迷惑了,甚至觉得对刘秀有所亏欠,便提拔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候。
刘秀也是在此时终于迎娶了那位令他魂牵梦萦的女子——阴丽华,只是此时的刘秀早已不再甘于做一个执金吾了。
刘縯的部下们见刘秀竟然能够如此隐忍,再加上他之前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便也纷纷来投靠刘秀。
可大家都知道如果一直呆在刘玄的身边,只怕是终究会走上刘縯的道路。恰巧此时,更始政权新立,还有许多地方豪强并列,没有想要臣服的意思。
阴丽华其中尤以河北最为关键,当年的童谣也在流传着“得不得,在河北”。而去往河北最合适的人也不过刘秀,只不过刘秀的声望太高,更始帝刘玄也开始摇摆不定了。
直到刘秀的部将冯异献计,重金贿赂了当时的左丞相和尚书,这才得到了经略河北的差事。只是刘玄虽然放刘秀去河北,但并没有给与太多的兵马。
与刘秀同去的多是他一路走来招揽的人才,以及那些慕名而来的将士。
刘秀在后期的发展也是极大地利用了河北的地缘政治,摆脱了更始帝刘玄对他的控制。凭借着自身宗族的身份和在昆阳大捷的威望,逐步扩张势力,伺机而动。
部将邓禹也是很直白地为刘秀指出“于今之计,莫若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很显然,此时的刘秀集团已经准备做一番更大的事业了,只是还需要时机。
冯异在破灭王朗,平定河北之后,刘秀的集团得到了进一步的实力增长。土地,人口,钱财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刘秀集团的手中。
对刘秀一直有防备的刘玄,这时才发现刘秀已经成长为一个大患。一方面下令封刘秀为萧王,另一方面又命他交出兵权。
只是这个时候的刘秀怎么还可能乖乖听话,不仅杀了刘玄手下的幽州牧,控制了军事实力强大的北方诸郡,还不断攻击其他农民军,改编了数十万军队,壮大自己的势力。
等到赤眉军和其他起义军攻打更始帝的时候,他又把自己的精锐悉数调离,看他们鹬蚌相争。而刘秀自己则亲率大军,继续北上,横扫其他地方豪强和农民军。
更始帝的政权摇摇欲坠,刘秀的集团则愈发强大了起来,最终取代了更始帝刘玄,称帝建立了东汉。
与当时诸多农民起义军更为不同的是,刘秀在想要创立帝业的同时,也真的没有忘记拯救万民与水火之中,这与当时纵横暴虐的农民军显然是天壤之别。当时的人们见到刘秀的部队,莫不感叹,竟然还能看到大汉当年的风采。
文韬武略兼备
用人不疑是刘秀的一大特点,他本身便非常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特意命邓禹负责人才的甄别,而每当邓禹有所举荐,刘秀也一定会加以重用。
即便不是最初与自己一路走来的南阳集团的心腹,刘秀在采用上也是丝毫不曾疑虑,排在云台二十八将第二的吴汉便是如此。
吴汉吴汉当初既不是刘秀北渡时的心腹,更不是南阳集团的人物,出身也很寒微,曾以贩马为业。可当邓禹举荐他的时候,还是立马便被任命为了大将军。
刘秀除了在用人大胆上之外,他还不断地用自己的行为为部下们做表率。
当初兵败遇险之时,刘秀遇到了自己的妹妹,便立马“扶其上马,共骑而奔”。要知道,当初刘秀的老祖宗刘邦遇险的时候,可是亲自将自己的儿子女儿推下马车的。
《史记》之中便有记载:“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
而刘秀即便是在自己的部下被大军包围之时,也是立刻纵身上马,亲自率兵突破重围,营救出自己的部将。
楚王项羽翻看史书,不难发现,许多帝王在危难之时,难免要抛妻弃子。而刘秀却一次次的愿意身先士卒,拯救他们与危难之中,这怎么能不让当时的豪杰们折服追随呢?
此外,刘秀对于曾经的敌人也是极为大度的。
朱鲔曾是绿林军的首领之一,在刘玄与刘縯的争斗中,他力挺刘玄,更在后来,极力劝谏刘玄处死刘縯,可以说与刘秀有杀兄之仇。
而且当年在刘秀出任河北之时,也是朱鲔曾大力劝谏不可。朱鲔与刘秀当年的仇恨,可以说是不死不休了。
可即便是如此之人,刘秀也愿意招降,面对朱鲔的顾虑,刘秀更是表示:“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
朱鲔请罪而在朱鲔投诚后,刘秀也果然没有食言,封他为扶沟侯,后来官拜少府。
最为人所乐道的是刘秀在扫清六合,正式登基之后,对当初跟随自己的将领们的安置。
开国君主对于这些一路征战们的骄兵悍将们往往才用杀和罢两种。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后基本就将当年的将士们诛杀殆尽了,宋太祖赵匡胤则是采用了相对温和的“杯酒释兵权”。
摆在刘秀面前的选择其实也很简单,而且以他的能力和手腕,操作起来也不会有太多的麻烦,只不过刘秀还是选择了温和的方式,一种有别于他的老祖宗刘邦的方式。
一路追随自己的将领们多数被安置回自己的封地,一些才干比较大的如邓禹等人还是让他们继续参与朝政,只不过是没有太大的实权了。
赵匡胤即使后来有些功臣骄纵不法,刘秀也没有趁机去追究他们,最多也只是加以斥责,有时严重了才会削去封邑,免去侯爵。
而刘秀之所以不太想让这些与自己征战四方的将领们参与太多的朝政,也是为了保护他们。
因为称帝没多久的刘秀便一直锐意改革,而改革必然会有利益的纠纷。与其让他们之后搅在政治的漩涡之中,难以立身,还不如早早的远离是非之地。
就两汉的历史来说,刘秀无疑是一代英主。不管是在文功武治之上,还是在其他方面。也正是由于刘秀的光武中兴,才会有后来的明章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