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世界上老牌的工业强国,那一定非德国莫属。从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德国科技就稳居世界前列。没成想就是科技如此发达的德国,竟然对中国发展感到认同,尤其是在高铁领域。
一德国专家对全球瞩目的三大高铁强国进行评价,说日本的新干线还行,法国的 TGV 优秀。唯独对中国,这位专家用上了“飞跃发展”这四个字。仔细对比这三个国家的高铁发展情况,中国也确实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对于日本人来说,新干线就是他们的骄傲。自从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建立之后,就引来世界各国的关注,而日本也凭借着这项先进的技术被誉为是高铁的开创者。
从有到无,这条路注定是艰苦的,日本工程师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功夫才研究出了这种崭新的高铁技术。好在日本方面大获成功,在这条新干线一经推出就起的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拉近了日本国内各地的距离。
根据报道,新干线的最高运营时速可以达到320公里每小时,这可是普通铁路列车的数倍之多啊!在绝对速度的加持下,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方便了日本人民的出行。
往往那些普通火车总是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晚点的现象。可是在新干线这里这种情况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它总是能够做到准时准点到达,绝对不会出现任何晚点的情况。
早在新干线设计之前,日本人就建立了精密的管理系统,对时间调度进行了极其精致的调整。从列车发车到进站的每个环节都经过专业人员进行过仔细的调控,确保了整条铁路的通畅运行。日本人将这条新干线当做是自己的骄傲。不过在德国专家看来,这条新干线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例如修建成本实在太高,速度是普通高铁几十倍的同时造价成本也是。这也意味着若是想要扩充其他的路线,日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不过这条新干线所采取的先进技术确实值得肯定,德国专家就评论日本的高铁“还行”。
法国同样是高铁技术相当发达的国家,在全球高铁事业中居于领先水平。法国高铁的代表就是TGV 列车,它在运营模式以及设计理念方面均与传统的铁路有着极大的差异,向世人呈现的一种全新的高铁发展模式。
所谓的TGV列车是从1981年就开始正式投入运营。自投入以来就得到欧洲各国的欢迎,因此这项技术不仅在法国国内使用,还被广泛运用于欧洲各国。通过法国先进的高铁技术,他将欧洲紧密的联系起来,极大的方便了欧洲各国的联系,同时促进了欧洲地缘政治的发展。
与日本的新干线相比,TGV的最高时速达到了350公里每小时,远远超过当年排在第一的日本新干线。由此一来,法国TGV就打败日本高铁,坐上了“高铁之王”的宝座。
此外,TGV一反往常的模式,采用铰接式的结构将列车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列车的安全性,同样还减少了列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与噪音,给旅客带来更加优质的旅行体验。
换句话来说,在这样的结构下就算有一节车厢出现问题,也不会对整体列车的运行产生影响,从而更加确保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极大地减少了事故出现的概率。
德国与法国本就是邻居,在法国研究出这项先进的高铁技术后,德国就是最先被普及的国家之一。因此德国专家毫不吝啬的评价道:“优秀。”
相比较于日本与法国,中国的高铁事业发展起步有些晚。不过中国的高铁发展可以用“奇迹”二字来形容,短短数年的时间中国就实现了从技术落后到高铁强国的逆袭,属实是有些震惊世人。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就意识到铁路建设对发展的重要性。奈何当时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不能为高铁研发提供太多的资金,还是在改革开放后高铁建设这才有了新的发展。通过从日本、法国这些高铁技术先进的国家引进动力设备,中国高铁总算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向来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在依靠其他国家来发展自身的同时,中国从来没有放弃过自主研发。无数科研人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终于在2008年的建军节之际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这意味着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中国已经摆脱了来自国外的技术限制,实现了高铁事业的自主发展。几位外国的专家还受邀登上了首趟北京前往天津的高速列车,切实地感受到了所谓的中国速度。而这趟列车达到了3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再次让这些专家感到震惊。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就在第二年中国就决定研发出速度更快的列车。科研人员们夜以继日的耕耘在研发领域,在高铁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硬是将电机功率提升了25千瓦,直接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之后的中国高铁更是得到全新的发展,从中国芯、中国脑、中国身以及最后的中国面孔,这一系列构成的和谐号动车组集合成了崭新的中国名片!
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动车组已经取得了900多件高铁相关的专利权。中国在高铁上面的成就实在是令西方国家跌破眼镜,哪怕是工业发达如同德国也同样为之侧目。这不,在亲眼目睹中国高铁发展的跨越式进步后,德国专家就直接用“飞跃发展”四个字来评价。
当然,德国专家的认可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懈怠的理由,中国的科学家们仍旧在研发的道路上不停奔波着。相信在未来,中国高铁会在专家们的努力下有更多的突破,在更多的世界舞台中展现来自中国的高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