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胡玲玲 记者 王开智
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监管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4个方面。这对于预制菜行业发展有何影响,“鲁式”预制菜如何跑赢万亿赛道?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展开了调查。
业内:预制菜不含防腐剂利好行业
消费者对“科技与狠活”的担忧,使得自带“黑红体质”的预制菜,时常被卷入舆论的漩涡。
新标准的落地,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不得添加防腐剂。
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以及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等主食类产品等被排除在预制菜范围之外。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划分范围渐趋细致,这便于进一步制定分类术语、加工技术规程规范。另一方面,此举将淘汰一批不合格的“小作坊式”入局者,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对去年“预制菜进校园”舆情的积极反馈。
“预制菜面向B端,注重给出解决方案,面向C端,提供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山东(济南)预制菜产业园体验中心运营负责人杨立斌介绍,预制菜的“新国标”出现,对于行业来说,像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从设备更新、技术改革方面明确未来的生产方向,也让消费者知晓“预制菜”不是“低价菜”“劣质菜”,尽可能跳出单次负面事件的影响,理性看待预制菜。
隐忧:“明示预制菜”有多大约束力
通知中备受关注的,还有将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5分钟就能出锅的大盘鸡,8分钟就能做好的番茄煮牛腩……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约85%的预制菜最终从堂食和外卖的渠道流向消费者餐桌,餐厅和外卖商家使用预制菜料理包在餐饮界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
3月26日,记者走访了济南两家大型商场,均未发现有“明示预制菜”的情况。
在某连锁品牌面馆内,厨房工作人员将包装撕开,将内容物放至所制作的餐食中。对于是否为预制菜的询问,品牌客服始终没有给出正面回答,多次强调“门店都是标准化出餐”。也有餐厅的工作人员回应,从配菜到料包,门店都由中央厨房统一配餐,并不属于预制菜。
一位从业者透露,自家餐馆40%的菜品均为预制菜,暂未明示的原因主要在于担心消费者误解,而不是因为产品不符合标准。
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位于商业综合体中的餐饮大多是连锁品牌,为追求投入产出比,品牌希望保持出品统一性和口味标准化,后厨面积越小越好,翻台效率越高越好。
通常来说,中央厨房的前期投入较大,冷链要求规范,各项标准比食品厂更严格,能够实现自产自销。将中央厨房划出预制菜的范围,对餐饮行业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也是为了便于细化后的管理。
前景:“鲁式”预制菜搏万亿赛道
据《2023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蓝皮书》,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目前,中国预制菜正处于蓝海阶段。《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显示,我国预制菜渗透率仅为10%—15%,而美国、日本预制菜渗透率已达6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预制菜行业集中度亟待提升。
受冷链运输、销售渠道和资金等方面限制,我国的预制菜行业虽然市场参与者众多,但总体上仍存在规模企业较少、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等特点,竞争格局尚未定型。
在万亿市场的赛道上,山东跑通了新路子。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3月初,我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35万家,山东以8216家预制菜相关企业位居榜首。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产品加工大省,冷链配送能力强大,具有发展预制菜的基础和条件,在组团出海“掘金”方面颇具优势。
在菜品研发上,还涌现出了一批“鲁式”预制菜肴。山东庆源合饮食文化集团的王先之就是从厨师转型做起食品厂,发展到现在的行业翘楚,在他看来,预制菜中,应当含有厨师的思维。“鲁菜讲究食物本身的味道,在研制的过程中,为了还原最初的口感,会经历一些失败,需要总结经验,持续创新。”
“销售周期和销售半径变长,这是发展食品工业的初衷。食品工业化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能够走到标准化、规模化加工这一步,意味着背后已经形成了规范和监管体系。”杨立斌认为,新标准发布后,预制菜将转变为有挑战性、有门槛的赛道,注重营养搭配,实现个性化定制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今,大家都已经接受西式快餐的预制化,再多给中式预制菜一些时间,让消费者能够亲身感受和检验。”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