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敏
2月28日清晨,仲统伟匆匆吃过早饭,拿起手机,接连拨打了好几个电话,仔细敲定农田试验的每一个细节。作为中原纳米酶实验室农业纳米酶应用专家团队的组织者,仲统伟已经为这场试验忙碌了两个多月。如今试验进入倒计时,他更是严谨、一丝不苟。
“农田试验可不能马虎,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到,数据才能更准确。”仲统伟说,即将从3月初陆续投入试验的几款农业纳米酶,适用范围既涵盖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也包含花生等经济作物,以及蔬菜作物。
“我们率先选择了小麦和叶类蔬菜。”仲统伟解释,小麦是河南冬季的主要农作物,而叶类蔬菜更容易受农药污染,选择它们是因为现实需求更为迫切。
2023年10月,在省医学科学院,中原纳米酶实验室正式揭牌。时隔一年多,当农业纳米酶从实验室“走出”,准备投向农田时,中原纳米酶实验室执行主任孙国明和农业纳米酶团队成员们既兴奋又紧张。
“这种新型生物催化剂不仅能降解农药残留,还能通过催化作用激发植物的抗逆机制,抵御病虫害,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孙国明说。随后,他打了个比方:“纳米酶的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协同作用,就像给植物穿上了一层‘防护衣’,让它们在绿色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此前的实验室试验显示,纳米酶至少能让农作物增产10%—15%。然而,实验室里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农田试验才是走向推广的关键。
仲统伟介绍,这次农田试验选择在位于周口市的黄泛区农场种植基地和省农科院的种植基地进行。两家单位对试验极为重视,积极配合,从选地到确定参与试验的人员,一切都有序而高效。
试验分为小区试验和示范试验,涵盖了普通土地和盐碱地。“农作物多样,土壤也多样,所以我们设定的试验也多样,这样才能更精准。”仲统伟说,他们已经多次考察农田,确定最合适的第一次喷洒时间是小麦返青后、开花前。
“一切基本就绪,就等合适时间了。”仲统伟说。
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文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这一重要部署让孙国明和中原纳米酶实验室的农业纳米酶团队备受鼓舞。“我们的纳米酶,就是绿色农业的新守护者。”孙国明说,农业纳米酶致力于将纳米酶技术与农业深度结合,让科技赋能农业,他们希望纳米酶的“首秀”不仅是科技与农业的完美结合,更是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开辟新路径、树立新标杆的关键一步。
“如果一切顺利,明年,这些农业纳米酶就可以广泛推广了。”提及未来,孙国明满眼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