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科技日报
图为长寿经开区企业重庆博腾制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做分析检测实验。受访单位供图
◎科技日报记者 雍 黎
智能化新材料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满载气凝胶隔热材料和锂电隔膜的货车驶向世界各地;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调试着全球首条万吨级生物降解塑料生产线的各项参数……春寒料峭之时,长江之畔的重庆市长寿经开区却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长寿经开区过去以“十里钢城”著称,如今已成为新材料产业高地。经开区依托巴斯夫聚氨酯(重庆)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维化工”)、恺迪苏(重庆)有限公司等链主龙头企业,以天然气制乙炔、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法制纳米气凝胶等领先技术为支撑,全力打造“全球天然气化工新材料领先者、国际知名的硅基新材料供应商、世界级新能源材料及装备集成应用示范地”三大品牌,向“全球新材料创新策源地”目标迈进。
龙头引领 产业筑基
长寿经开区2010年被授予国家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十三五”期间成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聚乙烯醇出口基地。随着化工与材料产业基础愈发雄厚、规模持续壮大,长寿经开区正逐步具备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的条件与能力。
在位于长寿经开区的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大厅展台,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块仅有1厘米厚的气凝胶复合毡。工作人员手持高温喷火枪,用1300摄氏度火焰对准它的一面进行灼烧。未经灼烧的另一面,记者摸上去并不烫手。
“气凝胶被誉为‘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是目前已知导热系数最低的新一代隔热材料。1克气凝胶的内部表面积约有足球场那么大,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建筑、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日常消费等领域。”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传武介绍,目前公司正在分三期建设年产30万立方米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5万立方米/年硅基气凝胶,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全产业链完整覆盖,形成以气凝胶和硅基新材料为主导的现代化新材料产业集群。
如今,长寿经开区聚焦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三大核心领域,构建“基础原料—关键材料—终端应用”的全链条生态。经开区绘制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等8张产业图谱,形成“链主+龙头+骨干+配套”新格局,推动优势产业聚势成群。
目前,长寿经开区已聚集29家世界500强企业、69家跨国公司、66家上市公司和226家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七大产业集群。2024年,长寿经开区先进材料产业产值达999.6亿元,规上先进材料企业数量增至124家,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项。
创新裂变 成果涌现
位于长寿经开区的重庆康普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普化学”)展厅里,五颜六色的玻璃瓶按色系排列,充满艺术感。康普化学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徐志刚告诉记者,这些玻璃瓶里的金属萃取剂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康普化学的湿法炼铜技术对矿石的品位无特殊要求,可以从杂质中直接制取目标化合物,解决了传统火法冶铜无法处理低品位铜矿而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具有绿色环保、萃取效率高和稳定性强的特点。
“我们是长寿经开区培育发展起来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徐志刚介绍,公司与中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为顺应全球电动车发展趋势,公司还研发了新能源电池金属萃取剂,市场前景广阔。
“我们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长寿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钟其东介绍,全区从政策、财政上优先支持园区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4年,长寿区实施1个市级重点专项、16个区级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项目以及2个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康普化学研发的湿法冶金浮选机就是技术攻关重大突破成果之一。
在长寿经开区,一项项核心技术和科研成果在企业诞生:川维化工醋酸乙烯制PVA(聚乙烯醇)成套技术和3S低温水溶特种纤维生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大倒角结晶器技术,成功解决了微合金化钢厚板坯角部微裂纹世界难题;重庆亿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低介电常数玻璃纤维和低膨胀高强度玻璃纤维制造技术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重庆光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光学级PVA薄膜生产核心技术实现了偏光膜显示材料的国产化……一项项科研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带动产业向“新”发展。
“四链融合” 活力释放
重庆望变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长寿经开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新材料研究所所长范刚强带领团队将公司的硅钢片废弃物“变废为宝”,制成磁性粉末。这种粉末可用于小型电器磁性材料的制作,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因为这项技术,该公司获得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
创新故事不断在长寿经开区上演,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长寿区以“1416”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为核心,列出16个重点创新领域以及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四重清单”。这些清单如同一张张精准的“导航图”,为区域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长寿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7年)》《长寿英才计划“包干制”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为长寿经开区企业和人才送来“甘霖”。
此外,产学研用平台的设立促进了长寿经开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长江(重庆)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0个产学研协作平台相继建成,中国(重庆)新能源金属材料研究院、云天化股份工程塑料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在长寿经开区落地生根。2024年,重庆市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在长寿区成立,吸引12名博士入驻。重庆化工职业学院与川维化工共建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长寿区还举办新材料产业国际人才合作专场活动,吸引10名院士和80余名青年博士加入,并建成中润新材料等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优质的金融服务也为长寿经开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以来,长寿区为36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7625万元,引导叠加商业贷款7575万元。6家企业通过专利质押融资2.77亿元,创新活力在这里竞相迸发。
长寿区委书记、长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江夏表示,到2027年,长寿经开区计划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机构5家,“四上企业”营收突破4000亿元;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到2050年,全面提升新材料行业影响力,成为世界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以“链”为笔,以“新”为墨,长寿经开区正在书写中国制造向高端跃迁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