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通讯员 江训文 张春玲
2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黄石促成一场合作——武汉大学与当地共同推动时空智能数据标注基地项目。
时空智能数据标注是将全球卫星等传输来的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就像是给数据 “贴标签”,让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学习,是发展时空智能产业的基础。
最强大脑支撑“黄石造”。全球领先的超高效变频压缩机、全国首条高世代金属掩膜版生产线项目……一个个代表着行业最前沿技术的产品和项目,引领着黄石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突破-200℃超低温技术
-40℃以下的环境,三文鱼的肉质得以保持;-60℃环境下的海鲜,营养不流失;-86℃的冷柜,用于保存疫苗等重要物品……这些深冷技术的实现离不开深冷压缩机。过去,这类设备主要依赖进口,黄石东贝压缩机有限公司改变了这一现状。
2011年9月,黄石东贝压缩机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建站,签约专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周远。依托院士团队,企业聚焦压缩机研发改进,成功研发出制冷温度-86℃压缩机,并实现-200℃超低温关键技术突破,从传统家用制冷设备领域跨越到航空航天、科研设备等领域。
近年来,黄石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创平台,聚集一大批院士专家,帮助企业培养、柔性引进创新人才200余人,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
目前,该市有院士专家工作站73家,建站规模居全省第一方阵。2023年以来,院士专家工作站攻克技术难题258项,关键核心技术50余项。
国产金属掩膜版崛起
1月13日,第8.6代金属掩膜版生产线项目在黄石开工。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说,作为全球首批、全国首条第8.6代金属掩膜版生产线,该项目填补了国内产业链空白。
金属掩膜版是被称为下一代显示技术AMOLED(有源有机发光显示器)蒸镀工艺中的核心生产材料,相关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欧阳钟灿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在他的指导下,全洋光电在金属掩膜版领域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为我国显示产业自主可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黄石把院士请进工厂车间。近年来,已有112名院士专家教授先后来黄石进行技术指导。仅去年,该市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00亿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28.4%,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6.8%,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5.2%。
院士专家团队提升企业效益过亿元
全球最薄锂电铜箔产地、全国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华中最大的光纤激光器生产基地……黄石经开区聚集光电子信息相关企业104家,形成一条从上游铜箔、玻纤纱、玻纤布、覆铜板、PCB材料,到中游触摸屏、显示模组、显示屏,再到下游穿戴设备、消费电子等应用终端的完整光电子信息产业链。
2022年,武汉大学黄石电子信息研究中心成立,把最强大脑安进园区。中心成立后,引进龚健雅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团队,引入5家武大教授专家工作室,围绕“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为企业提供创新研究、技术攻关、工艺改良、成果转移等服务。成立第一年,该中心就调研开发区30多家光电子信息产业,提出工艺提升方案,为“IC板载类电子线路设计与生产”等项目带来超亿元的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