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 高一地理问题 ,以及 为什么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今天给各位分享 高一地理问题 的知识,其中也会对 为什么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C 春分日是当地时间6点正升旗,也就是北京时间6点16分 2.B 北京时间(120°E)与95°W相差215°,所以相差14个小时20分 3.人造卫星在围绕地球的公转是也在自转,因为我们是在参考卫星上的某一点为参照点,而
1.东西南北都是相对而言的,由于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转,所以没有固定的最**之分。你可以把地球想象成一个橄榄球,两个尖就是南北极。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而地球又是球体,周而复始,所以没有最东和最西。南北极点
1、恒星与星云 2、3、图不会 4、水、金、地、火,巨行星,包括木、土,远日行星,海王,天王星分为类地行星,包括 水、金、地、火,巨行星,包括木、土,远日行星,海王,天王星 5、A.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
1、夏季风强盛,就意味着它有风力的后援,会一直呆在北方地区,迟迟不南归,所以北涝南旱。2、当某一区域的河流发生洪涝时,往往是一大片地区,那就包括了支流,支流的洪水汇入主流后,就加剧了主流的洪灾破坏性。反过来,
1、水星 2、A (煤是植物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的,植物生长的时候都需要太阳,所以说煤是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水能也是来源与太阳辐射能,但不是“固定”的。)3、D (地方时是因经度而不同的时间。同一纬线上的各地经度都
28、上表为黄河利津断流的资料,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降水较少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为解决黄河断流的问题,下列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植林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局部气候 B.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
1、东一区的中央经线是15。E 2、0。属于中时区,并且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 以上两题解释:一个时区有15个经度组成,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顾名思义就是将时区平等的分为左右两部分,即左边、右边各7。5度。而零时区(即
高一地理问题
(也就是说在极点附近产生极昼极夜现象,范围由直射点纬度决定—— 90°- 直射点纬度=产生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数);两切点和一极点的连线均能平分昼半球或夜半球,但特别注意,此时平分昼或夜的经线不是一条而是有180°互补关系的正相对
1晨昏线与极昼(夜)区最低纬度的纬线相切的点称为切点.2切点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3切点是晨线与昏线的分界点,是晨昏圈纬度最高点.4极昼切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倍,也等于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2倍.5
昏线:有白天进入黑夜即昏线 那他们重合到一起,6月22日的北极圈,刚好极昼,太阳是怎么运动的?看我给你上传的图片,这幅图片说明北极地区极昼,太阳最高时为正午12时,最低时为子夜,一天中太阳都不落,那么晨昏线重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一年中只有2次,分别是夏至日和冬至日。2.推理:在夏至日,当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就说明北极地区是极昼,南极地区为极夜。则北极圈和晨昏线切于180度经线时,南极点到北极圈之间的180度经线位于晨昏线分割
终与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等。地球上某日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等于 90 °减去太阳直 射点的纬度。下面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分析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二分日,太 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
这条公式是正确的。 极点出现极昼或极夜应用于此公式是在临界状态,即极点在晨昏线上。在此,我们以北极为例:当太阳直射点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北极结束极昼现象,开始进入极夜,此时为秋分,全球昼夜等分。而极点为一点,可以
极昼与晨昏线、极点的关系
经线和赤道成90度角。晨昏线过赤道。晨昏线斜率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有关。太阳直射赤道时,斜率(经线与晨昏线)K=0 直射北回归线(23。26N)时,K=23。26。
晨昏线与纬线其实是两个不同平面上的圆,晨昏线是在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平面上,纬线是平行于赤道平面的。所以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就是晨昏线纬度最高点,比这点纬度更高的便是极昼极夜。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因为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0度;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度。因此,晨昏线与经线的夹
当晨昏线与经线相交时,其夹角与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值相等。 在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故晨昏线与纬线垂直。其余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纬线斜交,但是总可以找到两条与之相切的纬线,它们分别是刚好出现极昼
晨昏线(圈)与经线(圈)之间的夹角在0°—22°36’之间变化,该角度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垂直。一、晨昏线 1、晨昏线即晨昏圈,是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春秋二分,全球昼夜等长;冬夏二至,它同经线交角最大,全球昼夜长短差值最大,由于大气折光作用和
1.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就称为晨昏线 2.移动方向自东向西 晨昏线移动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是自东向西,由夜进入昼经过的是晨线,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3.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圈与经纬线圈的关系 晨昏
晨昏线和纬线有三种关系,相交、相切、相离。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和其他纬线相交,且平分其他纬线,因而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相等,如图6.除了春、秋分日,在任一天的任一时刻,上述三种关系我们都可以找到,如图7.
晨昏线移动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是自东向西,由夜进入昼经过的是晨线,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3.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圈与经纬线圈的关系 晨昏圈与经线圈可以吻合,这时是春秋分日,此时阳光直射赤道,晨昏圈经过南北
1. 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太阳光线的延长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其中太阳直射光线的延长线与晨昏线垂直相交于地心。2. 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二分日时二者重合;其余时间二者相交。3. 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二分日
晨昏线与地轴、太阳光线、地心、纬线圈的关系 急急急
晨昏线为CD,地轴是NS 地轴垂直于赤道面,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晨昏线与地轴夹角 等于 太阳光线与赤道的夹角(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这代表了太阳直射的纬度,如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线与所有经线的夹角是0度,晨昏线与东经150度夹15度,代表了太阳不是直射南纬15度,就是直射北纬15度。东经150度与赤道的交点不是晨线就是昏线,直射120 W或60 E。
角FOB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角EOB为同晨昏线相切纬线的纬度,角CON为晨昏线同地轴夹角。一:角FOB+角NOF=角CON+角NOF=90度,所以角FOB=角CON,可证晨昏线与经线(实际上应该是地轴)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因为角1+角2=90度,角3+角2=90度,所以角1=角3,角1是晨昏线与某经线在赤道上的夹角,角3是直射点纬度,所以晨昏线与某经线在赤道上的夹角等于直射点纬度 (2)太阳直射点存在周期的变化
晨昏线斜率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有关.太阳直射赤道时,斜率(经线与晨昏线)K=0 直射北回归线(23.26N)时,K=23.26.
经线和赤道成90度角。晨昏线过赤道。晨昏线斜率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有关。太阳直射赤道时,斜率(经线与晨昏线)K=0 直射北回归线(23。26N)时,K=23。26。
为什么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因为赤道是0度纬线,太阳光线与赤道的夹角理论上的范围是0到90度,纬度往南往北也都是90度。
其余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经线斜交(即晨昏线不经过南北极点),其夹角范围为0~23°26′。在二至日时,其夹角最大,为23°26′。当晨昏线与经线相交时,其夹角与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值相等。
经线和赤道成90度角。晨昏线过赤道。晨昏线斜率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有关。太阳直射赤道时,斜率(经线与晨昏线)K=0 直射北回归线(23。26N)时,K=23。26。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因为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0度;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度。因此,晨昏线与经线的夹
地轴垂直于赤道面,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晨昏线与地轴夹角 等于 太阳光线与赤道的夹角(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紧急问题]高中地理:晨昏线与某经线在赤道上的夹角为什么等于直射点纬度?说下逻辑,是不是一定在赤道上...
晨昏线为CD,地轴是NS
地轴垂直于赤道面,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晨昏线与地轴夹角 等于 太阳光线与赤道的夹角(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经线和赤道成90度角。
晨昏线过赤道。
晨昏线斜率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有关。
太阳直射赤道时,斜率(经线与晨昏线)K=0
直射北回归线(23。26N)时,K=23。26。
晨昏线与地轴:一年中只有二分日晨昏线与地轴位于同一平面上,其他时候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地轴有个夹角,这个夹角介于0°到23°26′之间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
晨昏线与地心:晨线和昏线构成晨昏圈,地心在晨昏圈的圆心
晨昏线与纬线圈:晨昏线与纬线圈有三种关系,一种是相交,一种是相切,还有一种是相离
动画详解地球公转和晨昏线
不知你基础情况,解释详细程度难以确定。如有疑问欢迎追问。
1、先纠正一个错误,题干中150N,应该为15°N。图中15°N纬线与经线圈BAC垂直相交于A点,——我们可以得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5°N(因为等太阳高度线的中心点,即圆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
读图可直接得出三个结论:1、直射点纬度为15°N;2、A为太阳直射点,同时A的地方时为12时。3、最外围太阳高度角为0°的圈为晨昏线
2、由题干“北京时间某日2时”即120°E的地方时为2点。如我画的图,我们可以得出90°E为0时(即子夜噢),则90°W为正午12点。所以太阳直射点坐标即A点坐标(90°W,15°N),
3、如我的右图,极点与直射点相差90-15=75度。在等太阳高度线图中即由A点向北数75°。(或者由B往下15度位置)
注:等太阳高度图中线点纬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度),最外围为晨昏线(太阳高度为0度),所以外围和中心相差90度,那一个环为30度差距
第一问解释完毕
第二问B地的地理坐标??
用图形转换法,我已经画出了侧视图。
4、绿点,即B点坐标纬度为:B纬度+直射点纬度=90°,所以B纬度为90-15=75°(知识点:直射点纬度和刚好发生极昼/极夜纬度之和等于90度)
5、B点的经线与A点90°W相差180度,即为90°E
B坐标(90°E,75°N)
6、B点刚好发生极昼故昼长24小时
第三问:流经E地附近海域的洋流名称是
7、先求E点坐标,然后定位看洋流。由等太阳高度图得,E与A相差60度,然后由我画的右图得60-15度=45°S。故E(90°W, 45°S)那么你查一下地图册喽,刚好位于南半球的太平洋南美洲西海岸,由纬度可得为西风漂流(西风漂流为40度左右的)
第四问:图中D地的自然带是 环境问题 成因
8、还是先大约定位。
D的纬度和A相同,为15°N,经度与A相差大约60多度,(该处用估算好一点),那么D的经度为(看我给你画得左图90°W逆时针数60多度)那么就是西经20多度的位置,好像在海洋上。那么答案就得不出来了
我上网查了一下,该题的图D点标的好像有问题,应该标在最外一圈那才好(即15°N和晨昏线的交点那偏左一点),那样的话D点大约(0度经线15度纬线),位于非洲大陆,则为热带草原带,由于临近撒哈拉沙漠,所以容易荒漠化。
你可以上网搜“图中D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1分),该地区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百度中的第三个,那个题中图的D点和你这个不一样
8、A.23°26′S60°W
BC为晨昏线,左侧是昼,右侧是夜,地球自西(左)向东(右)自转,说明BC为昏线;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ABC等于23°26′,所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
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18点,如AB是西经30度,则太阳直射点(12点)的经度是西经120度,答案中没有23°26′S,120°W——舍去;如AB是东经30度,则太阳直射点(12点)的经度是西经60度,答案是A.23°26′S60°W——符合题意
9、D.极圈内的极昼、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所以当∠ABC由最小值(0度时是春秋分日)增大至图示状况(最大是23°26′,为冬夏至日)时,所以极圈内的极昼、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冬至日那天是南楼影子最长的时间,所谓的最小楼距其实就是南楼影子最长时的影长。
冬至日38°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38°-(-23°26′)|=28°34′
冬至日南楼正午的影长L=hcot28°34′
即北楼与南楼的最小距离不能小于hcot28°34′。
如果你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但楼房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建在山坡上时,如果是向阳山坡,楼距可以小于hcot28°34′;如果是背阳山坡,则楼距要大于hcot28°34′。
3、地球的运动
(1)自转、公转概况对比运动形式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周期 ①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360°,需时为23时56分4秒。
②太阳日:人们平常所说的“一天”,自转了360°59′,需时为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天文上通常所说的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是一个回归年。速度 ①角速度:大约每小时15°,每4分钟1°,除两极无角速度外,各地相同。
②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南北纬60°处大致相当于赤道的一半,极点无线速度。 ①角速度:每日向东推进1°
②线速度:平均每秒约30千米,近日点较快,远日点教慢。地理意义 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②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④影响地球的形状,使其成为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式 (2)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经度不同的各地时刻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和日界线:时区的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的标准,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转过经度15°,而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紊乱,经国际规定将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统一本时区标准,由于相邻的区时相差1小时。日界线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称为公转轨道,也叫黄道。它是近似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每年7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5)黄赤交角;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即边自转边公转。公转时有两个特点:(1)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保持66°34′的夹角不变。(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6′(如下图所示)。 (6)四季更替: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环周期。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在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5月划分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划分为夏季,9-11月划分为秋季,12-2月划分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7)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以及阳光照射的情况,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如下表,下图所示)。 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极圈到南极;北极圈到北极。阳光照射情况一年中太阳光可直射二次(回归线上一次)既不会受到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阳光斜射厉害,并有极昼极夜现象获得太阳光热情况最多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最少 [复习指导]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极其丰富和广泛,首先应从搞清各种天体的基本概念入手,因为这是了解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关系的基础。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掌握各种天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2、天文知识大都属于宏观现象,地球上的人们很难全面、真实地看到这些事物的本来面貌。因此,复习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搞清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复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时,主要应明确两点: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复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也要明确两点:
(1)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适中位置,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2)从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共性中,认识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二、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法进行复习,明确以下问题:
(1)地轴、两极和赤道是根据地球自转确定的,它们是划分经纬度的主要依据;
(2)地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时自转15°,但线速度不同。赤道自转的线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到了南北纬60°的地方约减小到只有赤道的一半,到了南北两极自转线速度减小为零;
(3)太阳日和恒星日,主要是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产生的差别。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造成,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时间。 2、区时计算: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同一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区时的关键。计算方法如下:
(1)从两地的时区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都为东时区,或都为西时区,则两地的时区数之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之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2)根据东早西迟的道理,采用东加西减的算法,求出某地时间。即已知东边地方的时间,减去时差,便得出西边某地的时间;反之,已知西边地方的时间,加上时差,便得出东边某地的时间。
(3)在相加的过程中,如出现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要把得数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上一天;反之,在相减的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的情况,那么要加上24小时来减,日期要退后一天。 3、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首先要明确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即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的东侧。由于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都比西十二区早一日,因此,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日;反之,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日。 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由此可见,黄赤交角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黄赤交角与其产生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图式表示: 5、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对于某一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头顶时太阳高度为90°,而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时,太阳高度为0°。就全球而言,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90°,从这里开始向两侧降低;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如果出现负值说明在地平线以下(此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 6、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列表如下:日 期3月21日和9月23日6月22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直射在赤道上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节气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
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冬至日
关于 高一地理问题 和 为什么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高一地理问题 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 为什么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高一地理问题 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