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的事例
创始人
2025-07-19 14:34:42
0次
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的事例举一些具体的事例
一般认为,缓则治本是强调治病求本,而急则治标则是对症治疗,不强调求本,甚至认为,此时坚持求本,就会贻误病情,失去救治机会。其实,急则治标与缓则治本都是治病求本这一根本治则的具体运用,其立足点皆在于“本”。因此,缓则治本须求本,急则治标亦须求本。以下几种情况,是以标为急,属急则治标的范畴。
邪为标,正为本。急性病多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祛邪治标,当属首务。但祛邪首先要辨明邪气的种类及其所侵犯的部位,方能用药。邪为寒者,宜温热散之;邪为热者,宜寒凉清之。邪气在表者 ,宜汗而发之;邪气在里者,宜泻之于内,等等。可见,祛邪治标,非一法所能及,必须辨证求本而治之。
症状为标,病因为本。病情危急之时,当迅速缓解其症状,使病情趋于稳定。然缓解症状之急,并非对症治疗,亦须辨证求其本。如经崩之症,其因有三:或因于血热,或因于气虚,或因于瘀血。治崩之法,血热者宜清热凉血而止血;气虚者宜补气升陷而止血;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而止血。可见,经崩止血治标,并无一定之方,也须辨证用药。又如,《内经》提出“中满者治其标”,然中满有虚实寒热之分,治有补泻之别。实者多为寒热湿浊壅滞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治当泻其实,或清热,或祛寒,或利湿,邪气消散,脾升胃降,中满自消;虚者多因脾胃气虚,升降无力,治宜补中气,脾胃气旺,升降有序,中满自愈。
新病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与旧病并存,前者发病急病程短为标,后者发病缓病程长为本。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当先治疗新病。如慢性咳喘的病人又患表证,当以解表治其标病。但解表有辛温、辛凉之分,所以表证应辨表寒、表热。可见,新病为标,治之更须求本。
总而言之,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急则治标与缓则治本,是在不同情况下,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所以,缓则治本须求其本,急则治标亦须求本,两者的立足点都在于本。这不仅是辨证论治的要求,也是临床实际的需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