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声《五官争功》采用的是寓言体的表现形式,用四个演员分别扮作甲的嘴、眼、耳、鼻,并通过它们与甲的争论及它们四方的相互争辩来构成包袱产生笑料,进而表达主题的,所以显得生动自然又妙趣横生,在新颖的比拟中给人以新的思考。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如果用甲、乙二人来演述只会事倍功半,而采用演员模拟进入人物,则贴切自然,生动有趣。
二、语言与包袱的简洁巧妙
早在1961年3月,人民艺术家老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健康的笑声》一文,指出“侯宝林先生对相声艺术有所创新,自成一家。……他的语言已是一种新的语言,不但力避粗野,而且善于用新时代的语言引起新的谐趣。马季继承这一流派,会对相声的发展与提高起些作用。”二十多年以后,马季以他精湛的表演及丰厚的创作,验证了当时老舍先生的“慧眼识珠”。在相声创作与表演上,马季的语言精练风趣又生动俏皮,体现在相声《五官争功》上,则表现为语言简短有力,幽默自然。
在节目的开头垫话部分,简洁自然地引出第一个人物,“眼睛”,用“三番四抖”的手法抖响开门包袱,以后“鼻子、耳朵、嘴”用同样的艺术手法出场共产生笑料,“重复”这种构成包袱的手法在这里运用得很自然,毫无硬山搁檩之感。接着点出四个人物为荣誉而来,这里先暗示了主题,然后在他们各自争功的过程中,每一位都安排了贴切自然又脆爆的笑料进行揭穿,这就已经显示出他们争功的无理与过错,而马季的高妙又在于安排了口、耳、眼、鼻为了荣誉相互争论的一笔,最后那“我的位置往上调”、“我得站最高峰”、“长你脑瓜顶上”等,使作品所要表达的寓意及暗示的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清晰可见,那种见利不让、寸功必争的心态暴露无遗,而最后的结尾“你们几位全走了,我脑袋成鸭蛋啦”,更是寓意深长,表明个人与集体的利害关系。
三、寓意与品位的高度统一
群口相声《五官争功》的创作年代是八十年代后期,当时社会上的空气中普遍存在着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成分,那种脱离集体,排斥他人之风大有蔓延之势,社会上看不惯他人先进或致富的言行、举止也常常溢于一些人的言表之中。相声《五官争功》所以能在笑声中产生让人幡然醒悟的作用,就是它及时、准确地剖析、展示了某些“红眼病”者的病态心理。作品以寓言体出现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人物的语言简洁自然又生动有趣、相互间配合默契使整段作品无论从文字脚本上还是表演上都达到了一个尽乎完美的艺术高度,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社会功效。
这段相声演出后,《人民文学》在1987年第3期上予以发表,可见其艺术性与文学性是达到了雅俗共赏、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这一审美高度的。
2009年马东(马季的儿子)等将《五官争功》改编后在2009年春晚上表演。(更名为《五官新说》)
上一篇:从农村女娃到据传片酬半个亿,赵丽颖究竟是如何逆袭的?
下一篇:明天晴天的歌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