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筋柳骨和退笔成冢的典故
创始人
2025-07-10 16:32:47
0次
颜筋柳骨和退笔成冢的典故颜筋柳骨和退笔成冢的典故
1、颜筋柳骨: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宋代范仲淹祭石延年的《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都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堂正;柳公权的书法则偏重骨力劲健,所以又有“颜筋柳骨”的称谓。颜筋是柳骨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2、退笔成冢:隋朝和尚智永,本姓王,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曾经云游到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在该地永欣寺里住了整整三十年。每天练习书法不辍。他在屋内备了数支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家,称之为──退笔冢。
3、这都什么情况哦,今天有好几个人提这个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