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开始思考我是怎样的人
创始人
2025-06-07 01:02:54
0次
学生开始思考我是怎样的人
一个学生开始思考自我,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正确的了解自我和认识自我,才能够知道自己怎么做,要采取什么样的努力方式才会更好,不断反思自我,督促自己更加努力拼搏!
青少年时期是角色同一性整合的关键时期,这时期的孩子会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如果找不到答案,学生会陷入迷茫,如果这探索的过程被人为阻断,学生会失去
缺乏思维互动的教学,可以达成基本的目标,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出见解的能力。今天,身处繁杂而多变的知识经济社会,书本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通过教学传递知识的职能实际上在弱化,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判断、提出主见的思维品质,则更显重要。
扩大课堂思维量――行动更要心动
要扩大课堂的思维量,教师可以不停变换条件,给学生营造多种思考的氛围,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也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难度、广度,或者通过提问等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命题、讲解习题甚至上课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来扩大思维量。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的价值和思考的空间。当教师给学生的是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任务而不是较低水平的思维任务时,他们便给了学生练习更高级心智功能的机会。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摘到桃”蕴含的就是这个道理。
建构民主的互动――重心在于学生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中教师创设和影响着课堂的心理环境。
课堂里师生互动,本质上要求学生去反馈、分析、假设、举例以及处理信息,师生互动的重心在学生。学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就要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思考氛围,在教学中多讲“你认为”,少提“我认为”,把互动的重心导向学生,让学生的真实思想得到自由驰骋,真实想法得到自由表达,唯有如此,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方有可能形成。
让“等”成为习惯――沉默也是种思考
古语说,定能生慧,静纳百川。静心思考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学生之间的差异决定学生思维速度的快慢。对于那些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等”的过程,他们就永远没有思考的时间,缺少独立发现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惰性,不会独立思考,难以独立判断。所以,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等”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都应遵循一些基本要求。对教师而言,在讨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前,应该对自己提出一些要求,比如,给学生半分钟至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因不必要的走动、询问、发音、补充条件、提示而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比如,每个人都要安静、专注地独立思考问题,不打扰别人,思考时间没到不举手、不发音,想好了答案及时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言简意赅。这些都简便易行,长期坚持直至成为习惯,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时空得到保证,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也会获得最大可能的锻炼。
进行专门思考培养――思维是可教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