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报道,国足 U20 在 2 月 22 日的 U20 亚洲杯四分之一决赛中最后时刻被沙特攻入一球而无缘四强,最关键的是再次无缘世青赛,令球迷大失所望。
观看了直播的球迷都能感受到可惜,赛后数据统计也表明,这是一场中国队全面占优的比赛,四大数据中控球率:中国 61%,沙特 39%;射门:中国 14 次,沙特 10 次;射正:中国 3 次,沙特 2 次;角球:中国 6 次,沙特 4 次。这是不多见的国足在和西亚强队之间表现不错的一场比赛,可惜的是点球机会不进,最后时刻被一球绝杀,就像写好的剧本一样,心酸又无奈。
实际国足各支年龄段队伍多次出现最后时刻被进球被绝杀的情况,这个“传统” 在1989年就一直存在,始终没有消失,早自“黑色三分钟” 已经非常注明,这些年来中国男足屡战屡败,很多情况就是最后时刻掉链子以至于功亏一篑,但是中国足球从来不认真总结,以至于35年后,国足U20再次重蹈覆辙。
“中国足球黑色三分钟” 是中国足球历史上的著名事件,1989 年,第 14 届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进入到六强赛阶段,中国队与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韩国、卡塔尔同组,只有小组前两名才能获得世界杯参赛资格。 1989 年 10 月 17 日中国队在客场对阵阿联酋。上半场中国队先失一球,下半场吴群立扳平比分,比赛似乎要以平局收场。但在比赛的第 87 分钟和第 89 分钟,阿联酋队连进两球,最终中国队 1:2 输掉比赛。同年 10 月 28 日,另一场关键比赛中,中国队在主场对阵卡塔尔队。中国队开场后不久就由马林先下一城,但在比赛的最后三分钟,卡塔尔队连进两球,最终中国队 1:2 失利。
这两场比赛中最后三分钟的失利,让中国队冲击 1990 年意大利世界杯的梦想破灭,给中国足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广大球迷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失望之中。从此 “黑色三分钟” 成为中国足球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被视为中国足球在关键时刻心理素质不佳、把握机会能力欠缺等问题的典型案例。
但是我们只记住了痛苦,并没有认真反思和总结来源,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没有改正,以至于在重大比赛特别是关键时刻屡屡遭受重创。中国男足在亚洲和世界级别的赛事中的心理素质、战术素养、临场应变(包括教练员)等方面,实际这些年来比技术和体能提升更慢,与世界先进足球实际存在巨大差距。
从本场比赛最后被绝杀就能看出,我们输掉比赛完全不是仅仅技术和体能问题,我们还有这以下重要的原因:
心理素质不过关:比赛临近尾声,比分胶着时,球员心理压力巨大,容易心态失衡。像 U20 刘诚宇罚失点球,可能就是心理负担过重,大赛罚丢点球案例很多,这不能责怪队员,但是他在之后比赛防守和进攻时已经因压力和紧张导致动作变形、注意力不集中,继续浪费着机会,实际说明他已经不适合继续比赛,这反映了我们队员在大赛和关键赛事心理方面的严重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很差。
战术素养差:U20 国足队员年轻,大赛经验少,面对生死战和关键时刻,在紧张氛围下难做出正确决策,比如在高压下容易出现盲目犯规、防守选位失误等问题,本场比赛最后时刻被绝杀进球之前的的边路犯规完全没有必要,而正是这个犯规导致了对方得到定位球,造成我们最后失球,这也是对方最后时刻最好的一次进攻机会。
教练员临场应变差:这场比赛最后失利,教练员有很大责任,可以说在战术布置和换人方面,久尔杰维奇教练与对方存在差距。他未能根据比赛实际情况和球员体能、状态等及时做出合理换人调整,在对手加强进攻或我方球员体能不支、表现不佳时,没有及时换上合适球员改变局面,影响了球队整体战斗力。赛后他的发言显示了他的误判,实际他认为可能两队会踢加时,这体现在沙特队已经更换多人后,久教练始终无动于衷最后才换了2人,最终在沙特替补队员的冲击下导致失球,这场比赛如果踢到加时赛,也许中国队可能能进球并拿下比赛,可惜的是沙特人在常规时间内就结束了比赛,没有给我们教练踢加时的机会。
因此,未来中国足球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体能和技术,在心理方面、在战术素养方面、以及在教练员的选取方面都要进行巨大提升。队员方面需要到更大的舞台去锻炼和磨砺;教练员方面,我们需要经历过大赛决战的教练员,只有这样的教练+具备大赛经历过的队员,我们才可能避免更多的黑色几分钟,才能避免90+5被绝杀,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