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上有一种言论,认为明朝具备君主立宪制的雏形,这些言论的持有者认为,明朝的所谓文官集团,对于皇权的制约很大,类似于西方的民主制度。然而,事实究竟如何?明朝的皇权真的被限制吗?
事实上,“文官制度”是黄仁宇先生根据美国的新史观提出的,在古代中国的记载中并不见这个词语。这种很明显具有现代政治制度意义的政治概念根本不可能适用于古代,这就是美国学者一直标榜的用现代眼光去重新看待古代的新史观,所以说,这个词语的产生就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那么,这个被现代人总结出的政治团体真的对明朝皇权有制约作用吗?下面且看笔者分析
首先,文官集团对于皇权是没有制衡作用的,因为在明朝的制度中,没有任何赋予文官集团制衡皇权的规定,之所以会产生文官集团“制约”皇帝的印象,主要是因为明朝皇帝大多数软弱。事实上,明朝的制度和清朝并没有太大变化,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但在清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和明朝基本相同,为什么没有出现明朝的“制衡”现象?就是因为清朝皇帝本身对权力掌握的能力强。
其次,不难发现,所谓的文官“制衡”皇权现象,主要发生在这几个时期: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初的大礼议,以及万历皇帝前期的张居正时期,和所谓的争国本。通过观察以上几个时期,可以发现,所谓的“制衡”都有其偶然性,比如朱厚照天生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文官集团不得不收拾烂摊子;嘉靖即位初期根基不稳,但是就这样,杨廷和最后还是下台了,兴献王也成为了兴献帝,可见群臣对付一个未成年的小皇帝都处于下风;而张居正则是靠着李太后的支持,否则根本进行不下去;而争国本,按照嫡长贤爱的规则,皇后无子,立朱常洛是应该的,万历本人也并不是很喜欢与群臣做斗争的君主,这与其说是制衡,不如说是万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这样,万历还是给朱常洵封了一大片土地建立王国。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皇帝与文官的博弈中,皇帝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即,皇帝想要掌握权力,那么文官也没办法;皇帝如果懒得掌权,此时文官才能分得一些权力。这也就说明了,嘉靖时期和崇祯时期,二位皇帝对权力的热情很高,此时文官基本没有任何兴风作浪的机会;尤其是崇祯,17年换了19个内阁首辅,群臣也不敢说什么。
那么,对于明朝皇帝不掌权的行为,该如何定义?我认为答主李子木沆的说法很贴切,即:行政权的荒废。因为在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所谓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分类方法,而皇帝所掌握的绝对权力,事实上和西方的“行政权”有可对应之处。既然皇帝掌握绝对权力,那么他就应当对所掌握的权力负责,因为其他人不被允许拥有这个权力。所以,当皇帝怠政时,实质上是一种未合理使用行政权的现象,这种做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负面的,并不是什么值得大吹特吹的好事。
综上所述,所谓的文官制衡皇权压根不存在。
最后,如果真的想了解何为权力的制衡,笔者在此推荐几本书: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约翰.洛克著《政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