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以及思想家。就是这样一位大文豪在他幼年时期便遭遇了不幸,他失去了父亲,母亲还改嫁。他立志要改变小时候的这种局面,更加努力读书,想要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公元1015年范仲淹最终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来又陆陆续续担任过兴化县令,苏州知州等官职,但却由于秉公执言,多次遭到贬斥。后边境爆发战事,范仲淹和韩琦一起驻防,不久之后,西夏首领元昊主动请求议和,使得西方的战事逐渐安宁下来。皇帝于是便召集范仲淹回京,他也凭借着赫赫战功被授任为参知政事,之后便发动改革想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奈何变法最终失败,他自请离京,从此便在天下各地游历。
根据历史记载,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他的母亲贫困无所依靠,只好抱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等范仲淹长大知道这些事之后,非常的伤心,便毅然决然辞别了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范仲淹已经熟练地知晓儒家经典学说,并怀有救济天下的抱负。后来他果然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也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主要负责案件之类的事情。当时的他已经享受朝廷的俸禄,可以养活母亲了,于是他便将母亲接来自己奉养。不久之后他又凭借着刚正不阿,办事公正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得到了升迁。
天圣五年,范仲淹的母亲去世,他便居住在南京应天府为母亲守孝。在那时晏殊担任南京留守一职,他听说范仲淹此人颇有才名,并邀请他到府学中任职,范仲淹就这样成为了应天书院的老师。这范仲淹本就博学多才,在他主持教务期间,他通过自己勉励学生,还会常常与学生们共同谈论天下大事,直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他的影响下,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开始严以律己,崇尚品德,使得整个书院的学风焕然一新,范仲淹也开始进入世人的眼中。第二年,范仲淹便向朝廷建议对国家进行改革,裁撤冗官,安抚边疆士兵。
当时的宰相对此极为赞赏,便极力在皇帝面前推荐范仲淹,使得范仲淹能够顺利进京述职并担任秘阁校理,专门负责皇家图书资料的整理。这个时期的他已经开始逐渐接触朝政事务,他发现皇帝已经十九岁,但是皇太后依然主持朝政,在范仲淹看来这种做法极混淆了家礼与国礼,便上书皇帝说:“皇帝必须要侍奉母亲,但如果要尽孝心在皇宫内行家人的礼仪就可以了,若是百官共同朝见太后,那就有损皇帝的威严。”皇帝对这个说法非常认可,奈何当时是太后执政,因此此事只得不了了之。
宝元元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登基为帝建立了西夏王朝,宣布与宋朝外交关系正式破裂。为了能够实现西夏王朝的合理化,李元昊还率领军队侵犯北宋边境,并于三川口之战中大败宋兵。等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整个朝野为之震惊。作为心怀天下之人,范仲淹自然挺身而出,愿意率领军队前往御敌。因此皇帝就将他升任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共同解决此次叛乱。等到他到任之后,便开始着手对军队进行改革。
首先他将军队分开训练,轮流抵御敌人的入侵之后,又渐渐培养出了像狄青、种世衡这样颇有才华的将领。其次,他还在边境修建了防御工事,并营造了两座城市,以此为军事基地,极大地节省军费开支。在他的安排下将边疆打造得坚不可摧,西夏始终不能攻下北宋边境,最终只好祈求议和。
结语
这范仲淹可真是一位文武奇才,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边疆,他总是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他在军事制度以及战略思想上的贡献也使得边疆巩固了一段时间。而他所进行的改革也为王安石进行变法奠定了基础,最为重要的是他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更是对后人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
《范文正公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