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氨基观察
作者 | 武月
大家都在为AI欢呼,但中国不只有AI,医药的DeepSeek时刻其实更早出现。
当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传奇生物CAR-T疗法稳压海外竞品一头,康方生物引发全球PD-1/VEGF双抗热潮,当国产ADC创下全球第一大BD,越来越多中国创新管线走进美国实验室,这些里程碑筑起的,正是生物制药的DeepSeek时刻。
只是,在大众感知中,不同于人工智能所带给世人的兴奋、焦虑、颠覆,以及所带给我们的“国运级机会”,这更多是产业内的事,不够破圈、不够全民瞩目,甚至不及几分钱的阿司匹林热度高。
加上行情的惨淡,让中国创新药被选择性忽视了。
但世界的客观规律是,金子总会发光。眼下,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创新药扶持力度,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医药的价值,18A、科创板创新药企股价上演暴力美学,一些投资人则拍断大腿,惊呼上车晚了。
当然,可能也并不晚。
AI是由一家公司掀起的巨浪,而属于中国生物制药的DeepSeek时刻,则是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共同创造的。接下来,中国创新药不会再被遮蔽,其带给全球生物科技行业的震撼,绝不亚于DeepSeek之于全球科技行业。
正如《经济学人》几天前发布的文章:不止AI,中国药物也让世界惊叹。
DeepSeek改变了AI的游戏规则,中国生物制药也改变了全球产业的秩序,以惊人的研发效率和成本优势,重新定义着全球药物创新版图。
/ 01 /
颠覆过往
一家名为Deepseek的中国创业公司,只用了2048块显卡,就训练出了一个能与顶级模型相媲美的Deepseek-V3模型。
Deepseek最引人注目的并不只是它的技术指标,而是其所代表的效率革命,仅依靠少量的硬件配置和几十名年轻的博士生,就打破了美国的AI资源限制,完成了跨越式的技术突破。
更重要的是,Deepseek选择了完全开源的路线,将代码、模型权重和训练日志全部公开。以此为转折点,DeepSeek改变了AI原有的竞争规则,重新定义了大模型的竞争壁垒。
本质上,这是对西方技术霸权的一次优雅解构。难怪Deepseek爆火后,有AI大佬坐不住了,发文呼吁不应该让任何一块美国的芯片出口到中国,以维系AI的“单极世界”。
但是,DeepSeek已经用开源生态和极致性价比,撕开了一个口子。随着DeepSeek的出圈,外资已经开始对整个中国资产进行重估。
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在CNBC说“China is in the game(中国上牌桌了)”,木头姐也在BBG TV上说“we're looking more closely at China(我们正更加密切关注中国)”,高盛则发布了最新的研报,题目是“China Strategy AI changes the game(中国战略AI改变游戏规则)”。
这就是,颠覆创新的意义。
而当所有人都在关注着这场AI革命的同时,一场相对安静但同样意义重大的转变早已经在生物科技领域上演开来。
以往,创新药几乎都出自欧美,中国药企在海外药企眼中,只是不值一提的跟随者。
而如今,中国创新药也凭实力坐上了牌桌,并让桌上的人重视,甚至紧张了起来。在创新药领域,我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缩小与美国的差距,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已经实现了超越。
海外开始“抄中国作业”。
在上个月刚结束的JPM大会上,“中国”成为热门话题之一。吉利德首席财务官Andy Dickinson更是对媒体表示:“过去五年里,中国资产的广度、深度和质量发生了重大而根本性的变化…十年前,我们看到中国出现的更多的是仿制药,而不是差异化药物。我们今天看到的则截然不同——更多的是first-in-class、best-in-class药物。”
当海外主流媒体惊呼中国创新药的amazing时候,中国创新药却没有迎来,如AI般群情高涨的时刻,甚至至今仍未彻底走出资本寒冬。
/ 02 /
三个坐标
就在资本市场将“AI范式转移”挂在嘴边时,中国生物制药已在静默间完成质变。
我们很难为生物制药的DeepSeek时刻,找到某一具体时间点。然而,它确实早已经出现。
严格来说,这也不是一个时刻,而是一场以年为单位的产业突围赛,由以下三个坐标轴共同定义:
首先是研发能力的跃迁。尽管相比海外起步晚、起点低,但是,中国创新药产业一直在改天换地。
Follow海外已经验证的技术和路线,通过改良实现better之外,过去几年,国内已经开始诞生一些引领全球的创新技术。比如PD1/VEGF双抗、EGFR/HER3双抗ADC,都是中国企业率先开辟出细分赛道后,海外企业再跟进。
风水轮流转,以前都是我们抄国外的,现在是国外抄我们的。
这就像DeepSeek挑战Al巨头一样,中国创新药企正在用更低的成本,创造相同甚至更好的创新成果,重塑全球医药创新格局。
我国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和水平的大幅提升,从另一个数据也能得到验证。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3年的34位已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当前,我国研发投入和产出均居世界前列,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位列世界第一,在研新药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当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我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6%,与美国的21.6%相比有较大差距。
其次是商业逻辑的检验。以港股18A企业的可持续业务营收为例(不含不含一次性的首付款收入),2018年只有12亿元,2023年已经超400亿,放量速度相当可观。一些产品获批较早、上市后放量较快、后续投入不高的公司,已经率先盈利;而布局版图更宏大的百济、信达等头部玩家,预计2025年-2027年也会集体进入扭亏转盈周期。
这相当于宣告,从biotech走向biopharma的创新药商业模式,正在中国得到验证。
最后是出海找到新大陆。过去几年,创新药出海持续爆发。从2023年的ADC热潮到2024年的双抗热潮及NEWCO模式的演绎,每一步都在见证着,国产创新药的崛起。
当一个新靶点尤其是可以设立成工程化抗体、工程化细胞的靶点得到验证之后,来中国淘金me better项目,似乎正在成为海外的行业性共识。
比如,过去2年,DLL3单抗证明了DLL3靶点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价值潜力,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诺华1亿美元首付款引进传奇生物DLL3 CART,IDEAYA以0.7亿美元首付款引进恒瑞医药DLL3 ADC,罗氏以0.8亿美元首付款引进信达生物DLL3 ADC。
“2024年,每家大型制药公司的研发主管都至少去过中国一次。”这句话写在Stifel Financial 投行部门的一份报告中,反映了中国创新资产如今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
这背后,是在各方积极参与下,国产创新生态从逐步建立到初步成熟。过去10年间,资本的进入、政策的支持和无数药企的起落浮沉相交织,最终才在今天,为中国创新药企换来了一个接近舞台中央的机会。
换句话说,与DeepSeek的叙事故事不同,中国医药创新更像是一场没有主角的群体觉醒。
/ 03 /
创新海啸
当热钱在AI的性感故事中狂欢时,中国药企已经用一场“寒武纪式创新”,掀起了技术海啸,重构着全球医药创新格局。
几年前,中国创新药行业以license in为主,如今则以license out为主。根据华泰证券统计的数据,去年国产创新药对外BD在全球BD中的项目数量占比达14%,总金额占比达30%。
这说明,中国已成全球创新药重要玩家,得到了海外认可,甚至让海外药企感受到了牌面的震颤。
核心在于,我们带来了不可逆的范式转移。
创新药研发,唯快不破,而速度正是中国药企的一大优势。中国医药创新的真正杀伤力,在于足够勤勉、卷的同时,利用工程师红利、政策、制造业供应链优势,创造了一套兼容“低成本+高质量”的新范式。
这正在引发链式反应。海外大药企、biotech正在发动钞能力,淘金中国市场,而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创新管线走进美国实验室,来自中国的力量正在倒逼一些事情发生。
来自美国的biotech创始人David Li表示,公司管线中的每一款药物,都有好几个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加拿大投资公司Canaan的一位普通合伙人Nina Kjellson认为,几乎所有的抗体在中国都有至少5个以上的在研项目。
生物技术风投公司Curie.Bio的创始人Alexis Borisy则看到,任何人在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所做的任何事情,你可能都能在中国生态系统中找到10到50个版本。
他们甚至发现,这些来自中国的竞争者们,临床进度并不比北美市场慢,“如果按美国的标准尺度,很多甚至领先一年半到两年时间。”
简单来说,创新这件事没有变化,而来自中国的创新力量,给美国biotech和支持他们的风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除了要一如既往专注“新奇和创新”,为市场带来一些差异化东西的同时,更要关注,已经大幅上升的竞争标准。
因为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有可能你想做的一个分子,中国企业已经在做了。而这将倒逼他们创新进步,重新审视战略布局。
这还只是开始,中国创新药崛起的进程绝不会止步于此。
/ 04 /
总结
资本市场可以忽略中国创新药企的发展里程碑,海外药企可以质疑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的质量,但那些正在使用泽布替尼的加拿大淋巴瘤患者、通过西达基奥仑赛获得新生的美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呋喹替尼延长生存期的美国直肠癌患者,不会忽视这场变革。
在AI的滔天热浪中,一场相对安静但同样意义重大的转变早已经在生物科技领域上演。《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的流传,也预示了在政策的支持下,这场大戏正在紧锣密鼓地上演,声量也将越来越大。
(转自:氨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