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2月14日报道,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期间,61国签署联合声明推动AI治理合作,但美英两国拒绝加入。这场国际博弈的背后,一场围绕中国AI企业DeepSeek的技术较量悄然展开。
人工智能(资料图)
2025年2月11日至12日,巴黎爱丽舍宫聚集了来自百余国的1500余名代表。法国总统马克龙与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并肩参观初创企业孵化器的画面登上国际媒体头条,却难掩峰会核心矛盾——当法、德、印等国代表在《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签字时,美国副总统万斯起身离场的举动引发会场骚动。这份强调“开放、透明、安全”的声明最终获得61国支持,但全球AI实力排名前三的美英两国集体缺席。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秘书长鲁俊群指出,这场峰会折射出技术霸权与多边主义的激烈碰撞。美方代表在闭门会议中直言“美国不需要他人制定的规则”,公开场合更以“维护产业主导权”为由拒绝签字。这种态度与半年前首尔峰会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美国虽对部分条款保留意见,但仍签署了首份全球AI安全宣言。
峰会召开前48小时,中国AI初创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的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引发全球震动。这个仅用数千万美元研发的模型,在数学推理和代码生成测试中超越多数千亿级参数产品。巴黎综合理工学院院长劳拉·肖巴德在技术分论坛上直言:“DeepSeek证明了创新可以突破资本垄断,这给欧洲中小企业指明了新方向。”
美国(资料图)
《纽约时报》追踪发现,DeepSeek-R1开源代码发布72小时内,GitHub星标数突破10万,其中35%贡献者来自欧美国家。法国AI企业NovaTech连夜组建20人团队进行模型调优,其CEO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我们找到了对抗硅谷巨头的技术杠杆。”这种态势令美国政府如坐针毡——五角大楼2月5日突然发布禁令,禁止军方设备使用DeepSeek相关技术,理由是“可能威胁数据安全”,但内部文件显示真实担忧在于“该模型将降低AI技术门槛”。
美国防部信息系统局的禁令暴露深层危机。据彭博社披露,美军多个前沿基地自2024年秋便开始测试DeepSeek早期版本,用于卫星图像分析和作战方案推演。这款能在普通显卡运行的高效模型,直接冲击五角大楼耗资170亿美元的移动核反应堆计划——该计划原拟为前线AI系统供电,如今可能因算力需求下降而搁浅。
这种技术路线的颠覆性创新引发连锁反应。法国宣布未来五年投入1090亿欧元打造AI产业集群,欧盟同步启动2000亿欧元投资计划,其中200亿专项用于建设AI超级工厂。而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的“星际之门”计划更将赌注加码至5000亿美元,试图用资本优势维持技术霸权。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天量投资恰恰反衬出传统技术路径的困境——OpenAI最新模型训练成本已达78亿美元,但性能提升幅度同比收窄至12%。
面对技术封锁,中方选择开放破局。DeepSeek-R1开源协议允许商业用途,已有47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基于该模型开发本地化应用。印度尼西亚AI实验室用其优化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将海啸预测响应时间缩短至8秒。这种普惠性实践印证了中国副总理在峰会上的表态:“人工智能不应是零和博弈的战场,而应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
全球AI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转变。斯坦福大学《2024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中国AI专利数量占全球38%,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保持领先。欧盟议会最新评估指出,DeepSeek现象级成功使中美技术差距缩小至“12-18个月”。这种态势下,美方强硬派人士仍试图构筑技术壁垒——商务部拟将AI芯片出口管制范围扩大至14纳米制程,却遭英伟达等企业联合反对,称“将损失240亿美元亚洲市场”。
巴黎峰会落幕之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警示:“当少数国家掌握AI规则制定权时,人类将面临系统性风险。”这种担忧正在成为现实——尽管61国声明强调“共同治理”,但美国主导的“AI民主峰会”同期在硅谷召开,试图另立标准体系。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在巴黎直言:“技术民族主义终将反噬自身,合作才是破解AI伦理难题的唯一出路。”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AI治理已出现分化态势。欧盟坚持“伦理先行”原则,1月刚通过《人工智能法案》修正案,要求所有商用模型进行人权影响评估。发展中国家则更关注技术普惠,非洲联盟正与中国合作建设首个跨境AI数据中心。在这种多元格局下,DeepSeek引发的技术革命或许正在打开新窗口——当创新不再依赖天文数字的投资,全球AI发展才能真正走向多极化。
五角大楼(资料图)
战场上的硝烟已然升起。五角大楼禁令发布后72小时,DeepSeek官网访问量激增300%,其中27%流量来自美国IP地址。这组数据或许揭示着未来趋势:在技术民主化的浪潮面前,任何封锁手段终将徒劳。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所言:“智慧的火花无法被禁锢,合作的大门永远向真诚的伙伴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