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新的技术浪潮下,都会催生出新的硬件终端产品。回顾过往的十年时间里,智能音箱作为曾经多家互联网巨头布局的终端,在近几年时间里从高峰不断下落,从关注度到市场规模,再到技术突破,都停滞不前。
根据洛图科技(RUNTO)《中国智能音箱零售市场月度追踪》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570万台,同比2023年下降25.6%;市场销额为42.0亿元,同比下降29.4%,规模已经不及2021年的一半。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智能音箱市场自从2021年开始,连续第四年的衰退。
在智能硬件市场,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能够长久的在市场上存活,一是要能抓住用户的基本需求,比如手机、PC;二则是要能够提供不断的新鲜体验,才能刺激新的购买和产业更迭的正循环。
2017年,智能音箱开始在中国市场爆发,到了2020年到达顶峰,市场基本被小米、百度和天猫垄断。在这期间,我们见证过天猫精灵单日销量百万的巅峰,也目睹过当初为了抢占市场而掀起的价格战。
只是,到了今天,连续四年的下跌,智能音箱早已从风口退下,即便是最近的国补稍微放缓了下降的速度,但整体的大盘仍在缩小。AI的出现,曾被认为是智能音箱再度翻红的机遇,但形态的限制,加上可替代性较高,AI终究未能成为智能音箱二次崛起的驱动力。
低价催熟的百亿市场
说到智能音箱,虽然从设计形态上是音箱的样子,但其主要的卖点还在于语音助手以及与家里各种智能家居的联动。苹果虽然不是第一家做智能音箱的公司,但其研发出的Siri语音助手,则是首次将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引入消费级产品,为后续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奠定了基础。
2014年,亚马逊推出了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音箱,随后谷歌等巨头也加入战场。而在中国,天猫精灵和小爱同学则是国内的引领品牌,先后推出多款智能音箱产品。
2017年-2020年期间,算是智能音箱的高速发展期,那时入局的品牌不胜其数,后期还推出了带显示屏的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应用场景。
而苹果的入局,则是带动了智能音箱在高端市场的发展,虽然量级较少,但其在智能家居的联动上,以及音箱本质功能的体验上,还是推动了行业的进步。
需要指出的是,当初百亿智能音箱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品牌商用低价砸出来的。单从价格来看,智能音箱的门槛从刚开始的200多元到100多元再到百元以下,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用低价抢占市场也是当时的潮流。
一个明显的数据就是,天猫精灵曾以99元的低价进行促销,单日销量就超过了百万台,创下了当时的单日销量记录。不仅仅是天猫精灵,包括小米、百度等厂商也将智能音箱的价格降至百元以下,低于成本价进行竞争,亏损抢用户。
“那几年是智能音箱最火的几年,基本上互联网巨头都下场做了,为了获客,甚至还联合推出了诸如充会员送智能音箱的活动,现在想起来也是疯狂。”一名当初参与了相关策划营销的人员对作者说道。
事实也证明,当初的价格战是有效的。自从2018年以来,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格局就较为稳定,小米、天猫精灵和百度三足鼎立,合计份额始终维持在90%以上,2024年更是增长至96.2%。
根据洛图科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小米在2024年保证了中低端市场的基本盘,借助中高端市场的增长,市场份额达到43.0%,较2023年同期大幅增长9.3个百分点,位居市场销量第一。百度和天猫精灵由于高端带屏智能音箱的回归和低端无屏市场的衰退,导致各自的市场份额略有下滑。
图片来源:洛图科技
不过,低价催熟的另一面,则是大众对于智能音箱定位的固型。从现有的价位段结构来看,100-199元价位是智能音箱市场最为集中的区间,占比超四成。而在千元价位的高端市场,除了苹果,多数厂商都已经退出,销量自然也是断崖式下滑。
非刚需、缺乏独特性,智能音箱销量四连跌
没有永远的火爆,尤其是在价格的基础上堆积的量级。在2020年达到顶峰之后,第二年开始,智能音箱便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音箱的各月销量相比去年同期均呈双位数下降趋势,全年的降幅超过了20%。其中,第四季度因为国补和双十一的存在,整体的下降速度有些放缓,但也超过了10%。
图片来源:洛图科技
对于智能音箱的高开低走,外界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在作者看来,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其缺乏一定的必需性以及独特性。Canalys研究经理陈秋帆给出了类似的观点:“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增长,智能音箱市场逐渐进入平稳调整期,第一批尝鲜用户已基本覆盖,新用户增量放缓。其核心功能和体验未发生重大突破,语音助手和音质等方面的升级有限,难以激发用户的换新需求。”
从现有的功能体验来看,尽管智能音箱便捷,但功能主要集中在播放音乐、查询天气、控制智能家居等,使用频率较低,且可被智能手机等设备替代,导致复购率不高。智能音箱并非必需品,消费者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时,更多倾向于将预算投入到更为刚需的产品,尤其在消费降级趋势下,其吸引力进一步下降。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智能音箱的集中度又很高,被天猫精灵、小米和百度三家所垄断,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行业的竞争活力下降,创新上的速度自然也会降下来。还有关键的一点是,智能音箱的出现,曾经被当作是智能家居的控制中枢,但是当全屋智能时代来临之后,会发现智能音箱并未成为那个唯一的入口。
洛图科技分析师对作者指出,近几年的下降主要是低端产品由于产品质量较差,体验不佳,逐渐被市场淘汰。随着全屋智能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家庭智能硬件终端和家电产品具备语音交互功能,智能音箱的智能家居入口地位在下降,确实被竞品取代了一些使用场景。
具体到市场,带屏智能音箱受到学习平板、闺蜜机等竞品的冲击大幅下降,同时中小品牌和国际传统音频厂商陆续退出智能音箱市场。对内自身同质化严重,交互体验不佳,对外竞争力跟不上,所具备的功能缺乏独特性,导致很容易被新的设备取代,智能音箱的衰退自然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AI,不是智能音箱的救命稻草
对于硬件终端产品来说,停滞期新技术的融合,会刺激市场的新需求以及产品的销量。2023年,AI大模型开始火起来,当初的市场声音认为属于智能音箱的第二春可能就要来了。只是,两年的时间过去了,从市场的答案可以看到,AI也挽救不了智能音箱的下跌势头。
洛图科技分析师对作者表示,AI大模型对智能音箱的提升有限主要还是目前AI大模型语音对话技术尚未成熟,消费者更多的使用是在手机和PC上搜索式的使用AI大模型,并且AI大模型技术逐渐开源,免费,智能音箱厂商的AI大模型技术优势也没有形成,智能音箱并未成为大模型技术的唯一终端。
不过,从体验上来看,AI大模型的融合,确实也是让智能音箱看起来真的智能起来,提升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对话能力,使交互更自然精准。只是,其自身形态所导致的一些弊端,AI的发展并未能解决。
“智能音箱主要依赖语音交互,缺乏可视化与信息整合能力,难以与手机、智慧屏等设备竞争。此外,其本地算力较弱,云端计算依赖度高,可能导致延迟和误识别问题。”Canalys研究经理陈秋帆说道。
她进一步指出,智能音箱的智能化水平不仅取决于AI能力,还需深度融入智能家居和软件生态。然而,目前大多数设备尚未实现跨品牌、多设备联动,限制了AI的发挥。个性化体验仍不足,难以精准识别家庭成员偏好、记忆用户习惯,或高效执行复杂任务(如连续指令、跨应用操作)。
就像上述分析师说的那样,AI的确有让智能音箱变得更好,但是并未能带来真正吸引用户的“刚需”应用。而自身形态的限制,也导致智能音箱在本地AI部署上的劣势,更是不能和手机以及PC媲美。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现在家庭陪伴类机器人开始兴起,对智能音箱又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因为其功能完全可以100%移植复制到陪伴机器人身上。
洛图科技预计,未来大模型技术大概率会成为智能音箱产品的标配。但受制于可搭载大模型设备的多元化多样性,大模型未必能显著带来增量,从而推高智能音箱市场的整体容量。至于是否能够产生新的服务和商业模式,还需要市场和企业共同摸索。洛图科技(RUNTO)预计,2025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将降至1350万台,跌幅收窄至14.0%。
在作者看来,智能音箱除了智能之外,音箱作为本体上的体验也至关重要。从声学和美学入手,去提升音箱这一部分功能的体验,再叠加智能的便捷,或许能够激发用户的新需求,而不是仅仅是All in AI。(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