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淼
最近,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刷屏,原因有些惊悚:据估算,这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或在7年后撞上地球,撞击概率约为2%!虽然随着未来观测数据的完善,这一概率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反转“清零”,但也足够引起科学家的重视了。
说到小行星撞击地球,大家第一反应是会带来灾难,就像电影中哪吒遭遇的“天雷劫”。对地球而言,小行星撞击始终是一个不确定的危险因素。今天就来说说科学界如何关注“路过”的小行星?对于可能发生的撞击,我们有应对方案吗?
▲2025年1月27日,科学家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小行星2024 YR4,它因有极小概率于2032年撞击地球被密切监测。
“天雷劫”的概率怎样计算
先简要介绍一下小行星2024 YR4的关注点:按照2025年2月18日的最新估算,一颗直径在40米至90米之间的小行星有2.6%的可能性在2032年12月22日撞上地球。虽然有97.4%的可能性撞不上地球,但科学家仍在密切关注并继续观测这颗小行星,未来,撞击概率会根据我们对它进一步的认识而更新。
这颗小行星是在2024年12月27日由小行星陆地撞击持续报警系统(简称ATLAS)的智利观测站发现的,编号为2024 YR4,意为“2024年12月下半月发现的第117颗”。科学家发现了小行星,就要计算它的轨道。这么一算不得了,它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大约4年,2028年12月17日会再来地球附近晃一圈,但到下一次2032年12月22日出现时就不一定与地球相安无事了,可能会撞上来。
随着观测的进行,撞击概率在不断调整,从最初的1.2%逐渐升到现在的2.6%。如何理解这个概率呢?相当于20双花色不同的袜子杂乱地散落在暗盒里,随手拣两只,恰好就是一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6%的撞击概率相当于在说97.4%撞不着,所以大家也不必太担心。
再来说说这个概率是怎么估算出来的。科学家使用一种叫作“蒙特卡罗”的统计方法,在测量误差范围内对小行星的多个轨道数据进行各种组合。举个例子,一个标枪投手的投掷速度在每秒20米至24米之间,出手角度是30°至34°,用3个可能速度(20米、22米、24米)和5个出手角度(30°、31°、32°、33°、34°)两两组合,就能模拟出15个落点结果。如果每样数据多取几个点,或者影响标枪落点的还有其他指标,那么落点的可能性就会更多地被计算出来。
科学家使用“蒙特卡罗”方法对2024 YR4的轨道进行大量模拟后,得到了2032年12月22日,这颗小行星穿越地球轨道时可能经过的位置。这些位置可以表示为许多取样模拟点连成的一条红线,在太空中绵延逾百万公里。坏消息是目前地球就卡在这条红线上,好消息是地球直径为12756公里,在红线上只占极小一段。撞击概率基本上就是地球直径除以红线长度得出的。
观测得越久,获得的数据越多,对轨道的计算越有把握。好比把一个圆分成360°,倘若只看其中的5°,很难判断圆有多大,甚至都看不出那是个圆弧。所以,如果观测弧非常短,就可能算出完全错误的轨道,甚至“跟丢”小行星。以2004 PR107为例,最初只有一天的观测数据时,它的轨道被错误地估算到海王星以外,之后就“顺利失踪”了。等它再次出现被当作一颗新小行星时,已是2012年,由于这次的观测时间比较长,科学家才发现它是一颗主带小行星,运行轨道只比火星远一点儿。
对于2024 YR4而言,随着后续观测获得更多、更准确的数据,其轨道的不确定性会越来越小,最终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红线越来越短,却始终两头卡着地球,撞击概率越来越高;二是红线缩短或偏移,把地球避过去了,撞击概率忽然归零,地球躲过了“天雷劫”。
小行星的撞击破坏力有多大
除了撞击概率之外,科学家还会审视小行星的尺寸,因为它代表着小行星的破坏能力。
按照目前的观测数据,假设这颗小行星届时真以极小概率撞上地球,它会从地球轨道内圈冲过来,可能的撞击范围从墨西哥南方的太平洋海域向东延伸,涉及哥伦比亚、圭亚那、加纳、也门、孟加拉国这条连线上的许多地区。这条撞击范围线离我国最近的一端位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三国交界附近。只不过,小行星不会撞击整条线,而只会击中线上的一点。
其实,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流星体冲进地球大气层,它们细如沙砾,根本影响不到地面上的人。但2024 YR4毕竟不是这些流星体,如果撞到地球,破坏力会有多大呢?
目前,这颗小行星的尺寸只是个估计值,因为它实在太暗了。有个“视星等”指标用来衡量天体亮度,数字越大,天体越暗。2024 YR4现在的视星等为24,相当于站在15000公里外看一支蜡烛,这已经接近地面望远镜的观测极限。通过光谱分析(看小行星反射的太阳光里有哪些波长被吸收),科学家认为2024 YR4很可能是一颗硅酸盐质为主的S型或L型小行星,再根据这类小行星的典型反照率和观测到的亮度,推测其尺寸在40米至90米之间,与1908年6月30日撞击西伯利亚并造成通古斯大爆炸的那颗小天体基本相仿。
通古斯大爆炸荡平了2150平方公里的森林,冲击波震碎了650公里内的窗户玻璃,而在5700公里外的英国,刚刚问世的气压记录仪也侦测到了爆炸引起的气压波动。幸好当时的通古斯人烟稀少,一个多世纪前的那次撞击对人类没有造成太大影响。2150平方公里是个半径26公里的圆,相当于一座大城市,和5亿多平方公里的地球面积相比,只能算是小范围的冲撞损毁。
科学界还有个“都灵指数”,用于评测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险程度,它与撞击概率和小行星尺寸均相关。都灵指数从0到10,数字越大越危险。根据2024 YR4的已知情况,它被评为3级,意为它有1%以上的可能性造成小范围冲撞损毁,如果小天体在10年内会靠近地球,就要通知公众及有关部门。
未来7年科学家会做些什么
2024 YR4并不是史上危险评级最高的小行星。在它之前,曾有一颗“毁神星”的都灵指数被评为4级。单看“毁神星”这个名字,就知道它有多吓人。它和地球的撞击概率曾被评估为2.7% ,并且直径为370米,比2024 YR4的块头还要大一个量级。但很快,科学家就在历史观测记录中找到了它的身影,通过全面审慎的观测,修订轨道数据,把它的撞击概率归零了。“毁神星”将在2029年4月13日,从离地面31600公里处飞掠过去,比同步卫星离地面还要近。
那么,“毁神星”的故事能否复制?在未来7年多时间里,要如何应对2024 YR4这个不确定因素呢?
天文学家也会尝试“倒旧账”,看看2020年甚至2016年,这颗小行星接近地球的时候,有没有无意中闯进哪座巡天望远镜的视野。如果通过回溯,能够找到这颗小行星的身影,就能为它的轨道计算提供极有价值的历史数据,大大提升预测精度。目前,这方面的调查还没有收获。
所以,天文学家会继续跟踪这颗小行星,通过更长的观测弧来获取更精准的数据,缩小模拟演算中的不确定性,无论祸福,都力争让“靴子尽早落地”。但这颗小行星正在和地球渐行渐远(2028年才会重逢,再下一次就是2032年的“小概率”撞击了),所以它会越来越暗,越来越难以观测。最初发现它的望远镜口径只有半米,后续的地面光学观测必须依靠10米口径的望远镜,但最多能勉力坚持到2025年4月。运行在太空中的韦布空间望远镜已经安排了3月到5月的观测计划,在近红外波段测量这颗小行星的反照率和尺寸。
在小行星2024 YR4远离地球的这些年,天文学家还可以利用掩星事件来进行间接观测。“掩星”就是指小行星运行到遥远恒星和地球之间时,会遮挡住恒星的星光。由于恒星都十分遥远,它们在望远镜里只是一个点,因此小行星依次掩蔽的那些恒星能够准确指示出其运行轨道。通过掩蔽的时长,还可以测算小行星的尺寸。例如,恒星在望远镜视野里消失了0.003秒,而小行星的横越速度是每秒15公里,那么小行星在这个方向上的身长就是45米。由于掩星的直接观测对象是恒星,所以不需要更换更大尺寸的望远镜。
2024 YR4的下次回归是2028年,这将是确认各项数据的一次“彩排”机会。从该年6月起,它的亮度将再次上升到能被地面望远镜观测到的程度。但愿在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不懈努力下,能够尽早听到撞击概率归零的好消息。
我国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万一2024 YR4最终真要投入地球的怀抱,又当如何?当前,人类所掌握的科技手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主动防御方案,最有把握做的还是地面疏散。这颗小行星留给人类的时间相当充裕,在提前7年多预知风险的情况下,安全疏散应该做得到。
面对这颗都灵指数为3级的小行星,联合国同时启动了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和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SMPAG)的撞击响应机制。前者的目标是协调全球资源对小行星开展不间断联合观测,共同分析评判最新观测数据;后者的职能是在发现高危小行星之后,决定人类应当如何应对。自2017年以来,这是两个组织首次启动真实的小行星撞击应对工作,我国是这两个组织的成员。
此前,人类已经实证了主动防御的可行性:2022年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使用一枚撞击器成功击中目标“孪小星”,使其围绕同伴“孪大星”的运行周期缩短了32分钟。莫要小瞧这32分钟,要知道地球走完自己的一个身长也只需要7分钟左右,如果一颗小行星瞄准地球扑过来,却被外力“推一把”,从而加快或延迟了7分钟,或者“四两拨千斤”地带偏轨道,那它自然就撞不着地球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待到2032年,人类将具备更强的防御能力。
在人类文明与宇宙的漫长博弈中,小行星撞击始终是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全球科学家正以“行星防御”为纽带展开协作,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共同行动,是尖端科技的竞技场,更是文明存续的守护线。
2022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我国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近年来,我国在小行星防御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正在酝酿开展一些工程任务,建设一些望远镜。2024年9月,在第二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我国发布了“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大家最近或许已注意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还设置了“行星防御岗”,实施近地小行星的监测预警研究。这些进展并不是为了眼前这颗新发现的危险小行星量身定制的,而是为了帮助地球在宇宙中实现更通用、更普遍的“长治久安”。
未来,我国不仅要全面加强设备配置和性能,提升业务化运行的模型算法能力,还将培养专职从事小行星防御的人才队伍,为保卫地球家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