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战略与决策层面
- **战略短视与路径依赖**:百度在技术布局上常受“赚快钱”思维影响,既想技术领先,又不愿放弃短期收益。如AI搜索虽能提升用户体验,但与百度依赖竞价排名的广告营收模式冲突,导致发展受限。百度在搜索广告时代的成功形成了“流量变现”的路径依赖,难以快速适应移动互联网和AI时代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 **风险厌恶型决策风格**:李彦宏的决策接近职业经理人的风险管控思维,在PC时代保障了百度稳健的现金流,但在颠覆性创新来临时显得迟缓。如移动支付领域,百度钱包早于微信支付问世,但因缺乏All in的魄力,在补贴大战中畏首畏尾;O2O战略(百度糯米)在烧钱阶段提前收缩。
- **战略摇摆频繁**:从“连接人与信息”到All in AI,再到元宇宙布局,百度缺乏持续战略定力。陆奇任职COO期间的改革尝试(砍掉医疗广告、聚焦信息流),因触及既得利益群体而受阻,印证组织变革的深层困境。
### 组织与管理层面
- **集权式管理架构**:百度长期维持“Robin中心制”决策模式,高度集权导致中层创新窒息,贴吧之父俞军、渡鸦科技吕骋等人才流失,反映内部创新通道阻塞。
- **“部门墙”问题严重**:百度战略的落地严重依赖于内部团队的专业度与跨部门协作能力,而“部门墙”问题直接削弱了这一环节。例如,无人驾驶技术尽管技术指标领先,但产品经理不懂变现逻辑,领导层资源倾斜不到位,导致项目推进缓慢。
- **人才流失与人才结构问题**:百度的中高层人才流失严重,曾经主导核心技术的吴恩达、陆奇等高管离职,直接削弱了百度在AI技术上的长期竞争力。而核心人才离开后的空缺,多被政治化关系型人才填补,进一步导致组织效率下降。
### 技术与文化层面
- **技术路径羁绊与商业模式滞后**:百度的技术演进长期围绕搜索业务展开,文心大模型本质上仍是为优化搜索结果服务,当用户需求从信息检索转向问题解决时,百度需要将知识图谱、搜索算法与大模型进行三重整合,转换成本巨大。百度2023年财报显示,核心广告收入仍占总营收的68%,严重依赖流量分发,创新业务在收入结构中贡献不足15%,商业模式转换的滞后,使其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 **创新文化缺失**:百度早期以“技术信仰”著称,但后来逐渐偏离,价值观出现功利化转向。如百家号审核机制因“人情世故”导致创作者流失,文心大模型早期采取封闭开发策略,而竞争对手则通过开源社区加速技术迭代,百度直到2025年才宣布文心4.5系列模型的开源计划,此时市场已被其他模型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