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原地区就进入了大乱世。在经过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之后,到了秦始皇时期,他在39岁的时候一统六国,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皇帝一词取自三皇五帝,自认为是天子。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奠定了其后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
皇帝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的中原地区进入了封建王朝时期,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的灭亡,皇帝都是存在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皇帝,记录在册的有四百多位。皇帝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为了皇位的争夺,出现了很多残忍的事情。
比如说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为了皇位,就将哥哥扶苏杀死了。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非常优秀的皇帝,很多人将他看成是千古一帝。李世民的功绩是李建成、李元吉无法相比的,可是唐朝建立之后,兄弟三人的矛盾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弑兄杀弟,这样的事情是李世民一生的污点。即使是到了清朝时期,仍然出现了九子夺嫡。无论是什么关系,为了皇位的争夺,都可以大打出手。完全不顾亲情,自古无情帝王家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这些例子都是手足相残。
历史上还出现了子弑父的现象,比如说昏君杨广就将杨坚杀死了,不过这是野史的传闻,没有正史记载。后梁时期,朱友珪杀了父亲朱温。这可是历史明确记载的。与杨广的行为不一样。根据史籍资料的记载来看,古代经常出现“弟杀兄、子弑父”,为什么“兄杀弟”和“父杀子”的情况却很少?
“弟杀兄”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原因就是兄弟至少是同父的,可是因为嫡长子制的存在,假如弟弟的功绩比哥哥大,那么皇位仍然是哥哥的,这就造成了不平衡。举个例子来说,李世民就是最好的例子,唐朝征战的过程中,李世民的功绩要比李建成大。李建成多次动了想杀李世民的念头,但是最终他并没有动手。
假如弟弟得不到皇位,那么弟弟只能够当一个王爷。比如说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王爷就是“八贤王”,正史中没有此人,但是八贤王是有原型的。八贤王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是很多人敬佩的对象。可是到了八贤王这个位置,皇帝要是侄子的话,能不猜忌他吗?恐怕是不可能的。
王爷的日子在被猜忌的情况下,不会好过。由此把一个王爷逼急了,也会选择造反。明朝的朱棣就是例子。建文帝朱允炆刚刚继位,就选择了削藩。结果拿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削藩,这可把朱棣逼急了。结果朱棣选择了造反。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以王爷身份造反成功的。
“子弑父”的情况,一般在两种情况会出现。一是父亲猜忌儿子,二是父亲“老不死”。这两种情况都可以把人逼急。如果儿子被立为太子之后,父亲却迟迟不死,那么太子就会等不及。不过“子弑父”的情况,属于比较罕见的。
毕竟自己的父亲是一般人下不了手的。其次“子弑父”的情况大部分出现在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兄杀弟、父杀子”不常见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就是不忍。从天性上来说,哥哥一般都是有保护弟弟的天性,这一点在古人中也是如此。
在道德上,哥哥也是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俗语说长兄如父就是这个道理。古人是非常重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父慈”“兄友”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一点是古人的基本观念。类似于现如今人们所说的三观。
“父杀子”的情况更是非常少了。本来父亲就当着皇帝,为什么还要去杀死自己的儿子呢?这一点就说不过去了。再说了,如果他把儿子都杀干净了,谁来继承皇位?皇家是非常重视子嗣的,所以说做父亲的不会杀死自己的儿子。
除非是做太子的选择了造反,或是其他皇子选择了造反,身为父亲的皇帝才会将儿子杀死。不过历史上的李承乾在李世民在位的时候选择了造反,不过李世民没有杀死李承乾。由此李承乾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以太子身份造反的人,没有被杀死的。李世民只是将李承乾流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