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0日至11日于法国巴黎举行的AI行动峰会上,来自全球的人工智能领域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峰会的高潮部分,无疑是中法印等61个国家共同签署的《巴黎人工智能宣言》。这一宣言不仅彰显了各国在AI治理上的共识,更为全球AI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勾勒出初步框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英国两大全球科技强国却并未签署此宣言。美国的缺席,尤其是副总统万斯在峰会上的发言,明确表达了美国对欧盟过度监管AI的担忧,这无疑给峰会蒙上了一层阴影。英国则强调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同样选择了拒签。两大盟友的“背叛”,无疑让法国总统马克龙感到尴尬,也引发了人们对全球AI治理分歧的深思。
美国的立场并非无的放矢。作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美国深知严格的监管可能会束缚行业创新的活力,让企业在探索新技术的道路上步履维艰。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AI作为前沿科技,正处于快速迭代的发展阶段,过严的规则确实可能限制企业探索的步伐。
但另一方面,欧盟推出全球首部全面AI监管法案,也是基于对数据安全、技术滥用等现实问题的考量。AI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隐私侵犯、算法歧视、虚假信息传播等潜在风险。因此,监管作为必要的“刹车装置”,对于保障AI技术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此次峰会上,法国的表现值得关注。法国不仅承诺加大AI投资,还采取了相对宽松的监管态度,试图在创新与规范之间寻找平衡。然而,在欧盟整体监管框架下,法国的“宽松”能走多远,仍需时间检验。欧洲对微软搜索引擎的调查也表明,即便内部存在分歧,欧洲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障监管权威上的决心坚定不移。英美两国的缺席,无疑凸显了全球AI监管难以协同的困境。这背后,不仅是技术竞争的体现,更是对未来全球产业主导权和国际规则话语权的博弈。美国担忧过度监管会束缚行业创新,而欧盟则更注重数据安全和技术滥用问题。这种分歧,不仅存在于英美与欧盟之间,也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国之间。科研是人类文明共同的事业,国际间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AI技术的发展。单打独斗只会导致有限的进步,而互相交流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美国用先进的东西卡别人的脖子,结果往往也会让自己落后。只有开放、包容、共享,才能让AI技术真正惠及全人类。《巴黎人工智能宣言》的签署,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方向。尽管美国和英国的缺席让这一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但61国的携手共进仍然值得肯定。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国家能够加入到这一合作框架中来,共同推动AI技术的健康发展,打破地缘政治壁垒,促进技术的普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