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在城市中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大范围的照明和有专业的警察消防员来应对安全问题。
那么在古代没有照明,没有治安的漫漫长夜中,百姓们都是怎么度过的呢?
这时更夫就应运而生。
打更制度最早要追溯到先秦时期,在那时更夫的名称被叫做‘鸡人’,《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曾记载了一件趣事,驻守函谷关的士兵必须听到鸡叫才能放人出关。
而‘鸡人’就是了解鸡的习性,对鸡鸣进行判断来起到报时作用的特殊职业,在当时的宫廷中也被称为报时者。
时间到了秦汉日晷、燃香、水漏等计时工具的出现也逐渐取代了鸡人的报时作用。
有了报时功能后就陆续出现了官方在城市中夜间的巡逻和报时人员,
还在城中设置了钟楼鼓楼等建筑,以备在夜间或紧急事件中进行动员。
这些官方的巡逻人员就是最早打更人的雏形。
到了后来的宋元明清,因为官方的巡逻和报时覆盖不到城中的每一个角落,于是白天有其他工作的或是无业游民,到了晚上就变成了官府私聘或是兼职的打更人。
一般情况下打更人都是两人一组,但越大的城市打更人的数量越多,一人拿梆,一人拿锣,既能在深夜壮胆,又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由于古人采用的是12时辰制,一个时辰为现在的两个小时,从打更人从晚上七点上班到早上五点下班一共要打5次锣。
由于古人都是日落而息,太阳落山后更夫们便要拿起工具开始工作。
在更夫在敲打完竹筒和锣喊出‘戌时一更’后,便会喊出我们人人都熟知的那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进入工作状态的打更人,不仅要起到给百姓报时的作用,还要让百姓们把刚做完饭的火或桌上的蜡烛熄掉,防止火灾的发生。
在古代火灾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在古代经常会出现劳作了一整天的百姓,由于过于劳累而忘记检查刚做完饭的灶台中的火源,导致火灾的出现,而古代又多以草屋木屋居多,一烧就是一大片。
更夫在一更时起到的是消防员的作用。
到了晚上九点之后,听到更夫敲响铜锣,喊出‘关门关窗,防偷防盗’后,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就该上床睡觉了。
但也有例外,古代也是有夜猫子的,比如要备考的读书人,和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们。
白天在家洗衣做饭的主妇们,夜里等家中的劳动力回来还要继续做一些缝缝补补的针线活,而读书人在古代一连读一个通宵的更是大有人在。
而其余每天都要劳作的百姓基本都要在二更睡觉,不然第二天在劳作时会导致没有力气。
另外二更里更夫们还要留意可能会出现在街头的劫匪。
更夫们在二更里更多起到的是保安的角色。
到了‘三更半夜’更夫们的角色更多转变为对不法分子的震慑和对辖区内的治安巡逻。
三更是人睡的最死的时候,而一些盗贼小偷之流,到了三更时就要上岗工作。
而更夫在三更,边巡逻边敲打,让周围的百姓不要睡的太死,注意家中被小偷光顾,或被不法分子加害。
而更夫在三更巡逻时,如果遇到有鬼鬼祟祟的人也会上去盘问或者直接抓住送往府衙。
在第三更,打更人更多是起到巡逻警察的作用。
到了四更天,是一天里温度最低的时候,更夫们会敲边打铜锣,边喊着“丑时四更,天寒地冻”,提醒被冻醒的人们记得加衣服或者被子,防止被冻出风寒。
第四更里更夫们更多起到的是提醒人们增加衣服防止出现风寒的医生的角色。
工作完成了五分之四的更夫们也即将迎来工作的最后一更。
到了五更天,天刚刚蒙蒙亮。
随着更夫敲打着铜锣,嘴里喊着‘寅时五刻‘早睡早起,保重身体’,后,更夫们便可以庆幸又平安的度过了一夜。
下班前的更夫们还会高呼‘百姓新日,更夫圆满’,以此来报告自己完成工作,祝愿附近居民们能有个美好的一天。
之后更夫们回家睡觉,而百姓们听到了五更鼓响后,就得起床投入到一天的劳动生活当中去。
第五更中的更夫起到的是闹钟的作用。
打更制度的出现,蕴藏了古人无穷的智慧。
更夫的出现,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为百姓们提供了生活中无穷的便利。
他们是古人在夜晚可以对时间准确掌握的行走的时钟,帮助百姓们可以按时起床,准时劳作,让百姓们每天都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精神状态。
他们是夜里可以为熟睡中的百姓们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紧急状况的安全守护者,守护者一方百姓的平安。
打更人这一古老的职业,承载了我们古人上千年来的智慧。
虽然古代的打更制度和打更人已经和现代社会渐行渐远,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学习到古人在处理这些事情上的完美智慧。
打更人作为千百年前的社区守护者,也是走过的一圈圈时间的见证者,
无名无姓的打更人们作为古代社区的隐形守护者,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