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准确评估车企的经营健康状况,财务指标无疑是核心依据。然而,鉴于汽车行业的特殊性,我们不能仅停留在数字表面,更应深入理解这些指标背后的真实含义。
接下来不妨透过一些市场较为关注的指标,梳理背后的判断逻辑。
一、先来看总负债情况。
不得不承认,全球主流车企的总负债普遍较高,尤其是传统巨头车企。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3财年,大众的总负债就达到了3.2万亿人民币,丰田则在2.6万亿,两大巨头总负债就接近6万亿。福特、通用汽车、宝马、奔驰也均在万亿以上。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汽车行业是重资产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建厂、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等。
但有意思的是,国内车企的龙头比亚迪和吉利控股,其负债总额则处在较低水平。以比亚迪为例,其销量是大众的三分之一,但总负债仅为大众的六分之一。
结合营收不难看出,车企的总负债与规模具有正相关性。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车企由于业务范围更广,其总负债也会相对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财务健康状况不佳。相反,合理的负债规模是企业扩张和运营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评估车企经营健康状况过程中,不能单纯拘泥于负债率或者负债规模的大小。
二、再看看有息负债
若进一步聚焦到负债结构,可以发现,单纯看总负债也并不能说明问题。要知道在企业的负债结构中,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的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可以看到,全球主流车企的有息负债处在较高水平。如在2023财年,丰田有息负债占比达到67%,福特达到65%,通用汽车达到59%,奔驰、宝马分别达47%、42%,这些海外车企的有息负债规模达到数千亿乃至上万亿规模。
对比之下,国内主流车企有息负债规模则相对较低。例如,在2023年,赛力斯、比亚迪的有息负债占比为5%、6%,即便是有息负债最高的吉利控股,24%的占比也低于绝大部分海外车企。
考虑到有息负债是真实的债务,需要支付沉重的财务费用,海外车企的整体负债压力显然高于国内车企。
三、最后看看应付账款
与海外车企依赖有息负债相比,国内车企的总负债中主要是无息负债,而大头是应付账款。
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营业收入越高,对外采购与合作的体量也越大,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更明显。对于车企而言,体现在财报上就是应付账款的增长。因此,应付账款的增加导致的负债提升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形成良性的现金流循环。
以比亚迪为例,2023年其经营现金流入达到6100亿元,其中4300多亿元用于支付无息负债,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仍有1700亿。这表明比亚迪不仅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其应付账款,还能保持较高的现金储备,用于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应对潜在风险。这种健康的现金流管理能力,使得企业在面对行业竞争和市场波动时更具韧性。
当然我们也要知道,应付账款不仅反映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关系,还体现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和资金占用情况。构建稳健的产业链体系,确保成本控制、产品品质与供应链的稳定,对于车企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保持相对合理的负债结构和高效健康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提升竞争力。
从数据来看,2023年国内主流车企的应付账款及付款周期呈现出显著差异,这背后反映出不同车企在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例如,在2023年,赛力斯应付账款占营收的比例为84%,东风集团股份为57%,长安汽车为50%,长城汽车为40%,上汽集团为36%,比亚迪为33%。要说明的是,这个比例越低,越能显示企业在应付账款管理方面更为谨慎,其占营收的比例较低,显示出较强的供应链管理和资金周转能力。
从付款周期来看,比亚迪与供应商合作的账期为128天,上汽为140天,长城汽车为163天,长安汽车为185天,东风集团股份为226天,赛力斯为313天。账期相对较短,意味着其供应商能够更快地获得付款,从而减轻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
四、写在结尾
汽车工业作为现代制造业的皇冠,其崛起不仅是技术与工业实力的象征,更是国家经济腾飞的关键引擎。如今在全球经济的舞台上,中国汽车发展势头愈发强劲,中国车企凭借先进的技术、卓越的品质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打破国际市场的壁垒,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与赞誉。
然而,伴随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舆论的漩涡暗流涌动,一些关于中国车企负债过高、存在经营风险等问题的讨论也甚嚣尘上。从财报不难看出,中国车企的负债水平并不高,其财务健康状况远比外界想象的要稳健。
反倒是深入探究后更能发现,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中国车企不仅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显着成就,更在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上展现出独特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为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崛起提供了坚实基础,更为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