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董 翔
2月6日,南京市江宁区召开2025产业科技创新暨投资促进大会,会上发布江宁区2024十大企业创新成果。今年,江宁要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上猛打猛攻,接连发出科研“攻坚之箭”、转化“提速之箭”和成果“落地之箭”。
直径600毫米的检修口处,检修机器人“探头”进入到地下20米的水轮机组内部,最高功率可达10000W的激光熔覆喷嘴随即完成180度旋转,“仰头”对准叶片表面磨损处,特殊合金金属粉末喷出的一瞬间就被激光熔化,均匀覆盖上去——
来自南京辉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型装备动力构件激光沉积制造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是十大创新成果之一。“过去,航天火箭发射零部件、水电机组、航空发动机等高端装备发生磨损,只能返厂维修或更换新的,我们的技术实现原位精准修复,大幅缩短检修周期,节约成本。”企业董事长齐欢介绍,该项目获得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翻看该区十大创新成果,基本集中在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以实现关键突破、填补行业空白为主要特征,含金量高,不乏省市科技大奖,而且一家企业往往能带动国内多家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攻关。”江宁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总量达113家,在全省行政区县中率先破百。
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提出,努力在重点产业领域成为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江宁集聚全省1/4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南京市1/3的高校和研发院所、1/3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何让这些高端创新要素进一步形成合力?
当天,紫金山实验室联合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中科系”科研机构,成立“1+11+Z”重大创新平台矩阵联盟。以此为契机,江宁今年将联动东南大学等24所驻区高校、南瑞研究院等367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整合形成具有更强战斗力的创新矩阵。
“创新资源大区要向创新发展强区迈进,必须清楚看到,江宁正处于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期,还需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形成突破性进展。”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林涛说。
43平方公里范围内,紫金山实验室负责源头创新、紫金山产业集团负责孵化服务、紫金山科技城负责产业化承载,江宁去年以来探索紫金山“三次方”转化模式,核心理念就是以市场化促进产业化。
“新春第一会”上,江宁区集中授牌13个市级以上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并依托去年落地的全国首个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启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超市。
今年,江宁将建立“一个高校一名区领导、一支服务队、一张转化清单、一个路线图”的对接机制,力争每天实施产学研合作1亿元以上、每周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100家以上、每月开展15项以上产学研合作,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力争突破26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