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生活在如今的和平盛世之下,
饥荒
这个词想必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字眼。
可回顾中国几千年历史,
许多朝代因为战火,又或是天灾
,导致爆发了多次极其严重的饥荒,
无数人口都被活活饿死
。
百姓们为了活下去,他们选择
吃草根、啃树皮
,
若是抓到一只蠕动的青虫,那真算的上是开荤
了,可在这其中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
每次闹饥荒的时候,
百姓宁愿吃着犹如木头的草根,也不愿意去抓河里的鱼虾来果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大饥荒背后的故事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饥荒一直是挥之不去的梦魇。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曾爆发过大大小小的饥荒无数。
东汉末年,
战乱不断,全国人口锐减,农耕农作产量随之下降
,最终导致收支失衡引发的饥荒。在这场饥荒中,百姓们面临着严重的食物短缺,许多人被迫啃食草根树皮,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
隋唐时期,战争仍然是导致饥荒的主要原因
。由于战乱导致的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加之政治腐败和社会秩序的混乱,饥荒愈发严重。
在这个时期,百姓们在饥饿的驱使下,不得不挖掘野菜以求生存。
明朝末年,饥荒再次席卷中国大地。这次饥荒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战争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在饥荒的压迫下,百姓们开始寻找各种食物来源,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
这场饥荒对明朝的影响深远,成为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饥荒的年代,
百姓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寻找各种食物来源
。他们挖掘野菜,甚至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啃食草根树皮,
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
。
饥荒的成因:自然灾害与人为祸患并存
我国自古以来饥荒频繁,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巨大苦难。饥荒的发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就自然原因而言,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农作物生长对气候条件尤为敏感。
每当海洋性季风变化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常常出现旱涝灾害,导致小麦、谷物等粮食作物减产或歉收。
中国
历史上多次出现小冰期
,北方地区气温骤降,造成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如东汉末年开始的小冰期导致连续数年严重歉收,推动了八王之乱的爆发,也造成的人口大量死亡。
从人为因素看,
土地兼并是重要原因
。自春秋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被迫沦为佃农或雇工,生存环境极为脆弱。
历史上,不是没有人意识到土地兼并的危害。
北魏设立过均田制,试图打破土地兼并
,但这些改革终究难以奏效,因为
力度和深度都不足,没能真正触及土地私有制的核心
。
战乱也是导致饥荒的重要人为因素,
战争期间,难民大量流离失所,生产生活完全被打乱
。存粮也难以保存,轻则粮价暴涨,重则毁坏作物毁灭生命。如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导致社会混乱,饥荒随之而来。
当饥荒爆发时,穷苦农民最为脆弱。他们既要承受自然灾害的打击,又受制于地主官僚的压榨。
面临粮食匮乏,许多人被迫吃野草树皮度日,情急之下甚至食用毒性的观音土,最终失去生命。
饥荒中的生存之道
北方内陆地区历来是我国旱灾、水灾频发之地。当大旱或者大涝来袭,庄稼歉收,百姓便会陷入绝境。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
为何百姓也很少会选择下河抓鱼充饥呢?
首先
抓鱼本身也是需要一定技术的
,大部分受灾百姓来自农村,平日靠种地维生。他们不熟悉河流湖泊,也不会下河捕鱼。
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象看,古人日常的渔具简陋,多是用竹竿组成的鱼叉,这对于捕捉敏捷的鱼类来说难度很大,就算设陷阱也需时日。
再加上肌肉乏力,捉到一条鱼就已经是不易之事。
这与摘几把野菜相比,后者显然容易度高、风险度低。
而且河流湖泊在旱灾中也会干涸,
水量下降会让鱼类更加警惕,也更难以捕捉
。旱涝灾害交替出现时,水质也难免污染,饮用更是有害。
古人没有现代水质检测设备,也不了解传染病,只能本能地避开疑似“有毒”的水源。
还有就是烹调鱼虾费功夫费材料,鱼虾鲜美,但生吃也难以下咽。文献记载,早在汉朝时期,
百姓的主要调料就仅有豆豉、酱油等腌制食品
,这类食品在灾难时期更是奢侈。面对捉摸不定的食物来源,百姓会选择熟悉的食材如野菜。
还有就是
古人迷信,把水域视为神灵栖居之所
,不敢造次。如《山海经》中所记载的数十种“水神”,文学作品中也时有传说水神的故事。宗教和政治的压力使百姓不敢轻易接近江河,生怕惹祸上身。
而且北方百姓大都居住内陆,与海洋隔绝,不能像南方人靠“靠海吃海”度难。交通不便也限制了他们向周边地区逃难的可能。面对环境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北方百姓只能就地取材度日。
通过上述种种原因可以看出,历史上北方百姓在饥荒时期很少选择到河流湖泊中捕鱼的根本原因,在于捕鱼的难度大,收益低,而非像网友所说的那样是出于傲慢与无知。
独木难生林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速度之快,给大自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们伐木过度,过渡开发资源,甚至还在土地上乱扔垃圾。
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大自然有时候也会反咬我们一口
。
比如说,由于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导致某些地区陷入长期干旱。干旱令农作物歉收,终致饥荒爆发。
我们本可以及早预见干旱的迹象,采取应对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在事前做好防范,只能被动接受饥荒的折磨。
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自然规律了解不足,防灾减灾意识淡薄,应急响应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我们也不能将所有的责任推卸给大自然,因为许多灾害的发生和人为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过度开采地下水、乱砍乱伐森林等,都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增加灾害发生的概率。
笔者认为
历史可鉴,种种悲剧发生,我们必须正视自身的责任,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改善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人为灾害的发生。
我们不能孤立地汲取资源,改变环境。因为大自然有着巨大的连带性。它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对我们造成深远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保护大自然,因为只有大自然长存,人类才能长存。
独木难生林,万物互为表里。唯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下一篇:星际奇遇——吕文扬的新星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