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头也不回的再次掀起了“价格战”。
北京时间2月6日,春节假期刚刚结束,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在华便突然官宣,针对焕新版Model 3开启限时赠送8千元保险补贴,并且还能叠加五年免息福利政策。
粗略估算,一套组合拳下来,变相优惠幅度超3万元。纵观特斯拉身处中国市场大杀特杀的过往,力度如此之大的促销可以说前所未有。
当然,在大多数读者眼中,今天文章的主角又将得益于上述操作,开始迅速疯狂收割终端潜客,进而赚得盆满钵满。
但,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选择“让价冲量”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特斯拉在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当欧洲与美国本土板块都陷入到增长瓶颈之时。
为了完成2025年销量同比增长20%-30%的既定目标,中国市场显得愈发不容有失,所以必须摆出“开年即决战”的架势。
将视角继续放大,不久前2024年财报的发布,同样展现出其颇为“失意”的一面。全年销量同比下滑1.1%,净利润同比下滑52.2%,毛利率走跌至17.9%,几项关键数据的出炉,无疑彻底褪去了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的耀眼光环。
特斯拉,究竟怎么了?接下来,又将何去何从?
相信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而我首先想要看看,近来大火“AI大模型”DeepSeek的分析。
转型的阵痛,前路的未知
“怎样评价特斯拉2024年的表现?”
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将本段开篇的问题抛给了DeepSeek,并勾选深度思考与联网搜索。很快,便有了以下一段结论。
“特斯拉2024年处于转型阵痛期,传统汽车业务面临存量市场竞争,但通过储能、AI与机器人等新叙事,试图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其表现可概括为短期承压,长期押注技术颠覆。2025年将是关键验证年,需关注FSD落地进展、平价车型销量及机器人量产能力。”
不可否认,基本与传统认知相符。
而在DeepSeek的分析中,核心汽车业务交付与营收增幅的放缓,盈利能力的大幅下滑,都是特斯拉始终无法回避的痛点。
相比之下,储能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与服务业务的稳步提升,俨然成为了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为数不多的慰藉。
当然,“从造车到AI叙事”也是特斯拉2024年极力朝着外界试图展现的主旋律。
什么FSD与Robotaxi的加速落地,什么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什么AI算力与数据优势,都是背后提供支撑的论据。
另外,在现金储备方面,今天文章的主角并未遇到太大的麻烦。全球制造产能方面,则在按部就班的布局。
汇总下来,正如前文提及的那样,尚处转型阵痛期,试图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顺势,又一个问题抛给DeepSeek,“2025年的特斯拉能触底反弹吗?”
它给出的结论,十分微妙。
“短期看,销量增长可能因新车型和产能释放而改善,但盈利压力仍存;长期看,若AI与自动驾驶生态闭环形成,特斯拉或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当前市场对其预期分化明显,投资者需关注2025年下半年FSD进展、Model Q交付数据及毛利率变化等关键指标。”
洋洋洒洒一百多个字,可谓基本理清了脉络。
而结合DeepSeek的分析,支撑特斯拉触底反弹的积极因素更多集中在:新车型周期的开启,譬如Model Q与焕新版Model Y这样的改款车型,与Cybertruck的产能爬坡。以及FSD与AI技术的突破,包括储能业务的爆发与充电网络的反哺效应。
反之,阻碍反弹的核心挑战为:中国市场的围剿、品牌形象的分化、盈利能力与成本控制的压力、技术落地与法规风险三部分。
综合来看,虽然存在积极的信号,但前路依旧充满着未知。
至于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即将会以怎样的一副精神面貌,应对接下来日趋激烈的行业厮杀,相信很快时间便会给出答案。
造车需要画饼,也讲规模效应
本段开篇,先发自内心感叹一段题外话:“DeepSeek真的挺强,即使距离完全体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现阶段已经做到了能用且好用。至少就我个人,渐渐把它当成了一个非常优质的信息检索与汇总工具。”
当然,这就是AI大模型的恐怖之处。
同样变相证明了,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大佬,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惜砸入重金,耗费巨大的精力,去押注该赛道。其中,特斯拉便是带头冲锋的存在。
或许,在其掌舵者埃隆·马斯克的“生意经”中,传统造车业务愈发像是还在喷涌“油田”,迟早有被压榨殆尽的一天。
与之对应,AI大模型包括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Robotaxi等等维度,将撑起特斯拉更大的估值与未来。
而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在2024年交出一份较为“拉胯”的财报之后,今天文章主角位于资本市场的表现,并没有迎来太大的崩塌。截至目前,总市值仍维持在1.2万亿美元之上。
毕竟,其造的梦,给外界留足了畅想的空间。如此“画饼”能力,也是特斯拉与诸多传统车企最不同的地方。
但理性客观地讲,押宝新技术没有错,可造车永远还是讲究规模效应。
换言之,无论马斯克怎样改变公司的发展方向,“卖车”、“卖更多车”在特斯拉的战略版图中,依旧会长期占据很大的比重。
奈何,正在进行中的2025年,我却对于该维度充满担忧,甚至觉得冲击20%-30%的销量同比增长都极具难度。
其一,Model S与Model X身处高端纯电市场的贡献始终有限;其二,Model 3与Model Y焕新版的到来只能说诚意有限,两款主力产品的销量上限明晃晃摆在那里;其三,Cybertruck的高开低走与需求疲软几乎成为定局;其四,万众期待的Model Q何时才能入场并快速上量悬而未决……
不吹不黑,仅在内部产品维度,特斯拉的弹药储备算不上特别充沛。
继续转换视角,纵观此刻的外部大环境,就像前文提及的那样,欧洲、美国市场对于纯电动车的态度一直不温不火,中国市场的竞争强度又呈现着翻倍的增长。
实际上,今天文章的主角俨然失去了曾经“肥沃”的生长土壤,转而陷入到了血红一片的泥潭之中。能够预见的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其都将处在震荡与波动的阶段。
而借此契机,又朝着DeepSeek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怎样评价特斯拉?”
它给出的结论为,“总体而言,特斯拉仍是一家兼具创新野心与执行力的公司,但未来表现将取决于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持续突破技术边界,并有效管理政策与市场风险。”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