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
耳蜗是重要的外周听觉器官。上海科学家通过对耳蜗听觉毛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和功能学分析,破解了听觉毛细胞发育的“基因密码”。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近日在线发表了相关成果。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刘志勇研究组完成。刘志勇介绍,哺乳动物的声音感知依赖于耳蜗中的两类听觉毛细胞。由遗传突变、噪声及耳毒性药物等导致的听觉毛细胞死亡是感音性耳聋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不具备再生修复听觉毛细胞的能力。
“我们发现了一个物种间保守的锌指转录因子Casz1。这是一个古老的决定细胞功能和命运的基因,但我们此前对它在耳蜗毛细胞中的功能一无所知。”刘志勇说。
由于耳蜗毛细胞数量稀少,很难获取,尤其是成年的耳蜗毛细胞在体外很容易死亡,科研人员必须手工分选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毛细胞进行研究。刘志勇带领团队成功解析了Casz1基因功能,首次验证了Casz1在听觉毛细胞中的双重作用:发现该基因不仅能保障内毛细胞的命运和功能稳定,还参与维持外毛细胞的存活。
在进一步研究中,刘志勇研究团队解析了Casz1发挥其功能的分子机制,并找到了Casz1的核心下游效应子。
业内专家称,该研究成果不仅为基础听觉科学研究领域增添了重要一环,也为未来促进耳蜗毛细胞再生及纤毛功能恢复提供了潜在基因靶点,将有望推动听觉毛细胞损伤基因治疗领域的发展,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