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并不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峡谷和沟壑的天体。月球也有与地球大峡谷相媲美的结构;不过,由于没有液态水,它们的形成机制一直难以确定。
现在,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已经弄明白了。月球表面的两个巨大峡谷是在一次巨大的撞击之后形成的--与大峡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们的形成可能只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
月球上也有 “大峡谷”——它们的形成过程令人震惊地剧烈
图片说明:两个峡谷,薛定谔峡谷(左)和普朗克峡谷(右),从薛定谔陨石坑辐射出来。
这两个峡谷被称为薛定谔峡谷和普朗克峡谷,它们从月球远侧靠近南极的薛定谔环形山的撞击盆地向外辐射。
这些东西非常巨大--分别长 270 公里(168 英里)、深 2.7 公里和 280 公里、深 3.5 公里。地球上的大峡谷更长,有 446 公里,但更浅,只有 1.86 公里。
这种沟壑被称为喷出射线,当巨大的物质被撞击事件抛出时就会形成。但是,由美国月球与行星研究所的行星科学家大卫·克林(David Kring)领导的研究小组希望真正缩小这些巨大峡谷的形成过程。
月球上也有 “大峡谷”——而且它们的形成过程暴力得令人震惊
图片说明:大峡谷(上)和瓦利斯普朗克峡谷(下)最深处的对比。
Kring 和他的同事们结合月球表面的照片,绘制了薛定谔撞击产生的喷出物的方向和分布图。然后,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对撞击本身进行逆向工程,重建喷出物。
研究小组发现,撞击是不对称的,大部分喷出物分布在远离月球南极的地方。而且撞击强度很大。形成薛定谔河谷和普朗克河谷的物质以每秒 0.95 至 1.28 公里的速度飞行。
研究人员说,产生这种沉降物所需的撞击能量大约是全球所有核武器所含能量的130倍。
想要破解这些峡谷的形成历史之谜,科学家需要更丰富的数据,尤其是一手数据。两个大峡谷所处的月球南极,恰恰是世界各国“钦点”的探月着陆点,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探测器来到这里,甚至人类登月的首选也是这里。
当然,人类不需要担心这里再一次遭受严重撞击。据估计,薛定谔撞击发生在 38 亿年前,那时有更多的大石头在周围飞来飞去,如今的太阳系相对稳定,撞击不会再这么频繁了。
相反,这些结果对月球探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小组根据美国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进行了分析,他们的模型表明,撞击喷出物大部分都被喷到了远离拟议中的阿耳特弥斯着陆点的地方,这意味着探索者们可以更好地接触到他们想要研究的更古老的底层矿物。
发射时间目前定于 2027 年。当任务到达时,阿耳特弥斯号机组人员的发现无疑将揭示更多有关这次巨大撞击是如何以及何时发生的信息。
这项研究已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