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如何推动双循环发展格局行稳致远
在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为快速复苏而采用的刺激方式,只会让发展昙花一现。实现双循环,不是任意产品、产业都能进入其中,也不是任意要素都能长期循环,只有有效供给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时,才能实现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以及资金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移。
■ 宋清辉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格局,全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循环有很多种意思,例如系统循环、生态循环、数字循环,无论哪种循环,其意义都离不开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我们所讨论的循环,即发展中的循环也是如此,简单来看,“购买-加工-销售-盈利-再购买”的循环过程,既是一种产业链,又是一种生产过程。没有这种生产的循环过程,发展就是一潭死水。经济发展离不开贸易,贸易所依靠的流通是发展的关键,资金、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等各方面的流通,推动贸易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从传统的“我生产,你来买”演变成为“你提需求,我来制造”。
资源的不断优化配置,多种要素的流通构建成的整体,实际上就是循环。2020年以来,尤其是新冠疫情这一突发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全球多数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令原本相对畅通的经济循环因不可抗力而出现阻塞。
对老百姓而言,循环受阻的最大表现,就是无法购买到心仪的商品。例如,由于企业停工,原本能够正常供应的商品出现断供,原本供给均衡的商品随之转变为供不应求,价格也一次性快速上涨;同时又因为企业停工,无法盈利的困境使得企业无法向工人发放工资,有些撑不住的企业宣布破产,在物价快速上涨的环境中,社会越容易不稳定,发展更是会进入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有的国家在新冠疫情还没有得到控制的时候,就急匆匆要求企业复产复工,要么感染疫情而死,要么因为没钱而饿死,这是一个无论怎么抉择,都是一个艰难选择的境况。
可见,企业在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面积的经营停滞对区域经济、宏观经济的打击可谓致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以来国家最高层反复强调的问题。做好大循环、双循环,这就需要每一个个体共同参与,包括企业参与其中。企业既是各种产业链之间的一环,又是大循环、双循环中的一部分。
企业如何在双循环中发挥作用,需要我们从宏观方面来分析。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循环能够起到良性循环作用,需求将成为投资的指引,投资会成为生产的推动,生产和消费两者相互作用,消费将反映并激发市场的需求。换言之,双循环遵循的前提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为快速复苏而采用的刺激方式,只会让发展昙花一现,随后可能会因为供过于求、资源浪费、通货膨胀、债务压力等因素再度承压。实现双循环,不是任意产品、产业都能进入其中,也不是任意要素都能长期循环,只有有效供给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时,才能实现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以及资金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移,以此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府要做的是,在国家审慎调控之下,从以下三大方面对企业做好指导性和支持性的工作。
第一,各地政府应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实力以及创造的社会价值,向不同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政策便利,如人才激励政策、科技创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行政绿色通道等等,一方面为企业减少负担增加动能,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分工,为宏观经济增加新动能。
第二,各地政府应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指引企业向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向实施创新升级,通过宏观调控实施整体的合理布局,推进各产业的合理分工。防止各类企业一窝蜂涌入所谓的“风口”,防止盈利可观的产业在“烧钱”的竞争中由盈转亏,避免热钱导致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损失。
第三,各地政府还应在行政与政策上,为企业在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下,通过合理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在生产中遇到困难,各级地方政府都派出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指导部分企业复工复产,为遭遇困难的企业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从当前外部复杂多变的形势来看,我国企业未来还可能会因个别国家的不平等制裁而受到影响,这也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多渠道化解企业风险,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