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美国多家科技巨头,纷纷开始蹭DeepSeek的热度。
首先就是损失惨重的英伟达,DeepSeek的出现一度让英伟达股价暴跌,然而,现在英伟达不但没“封杀”DeepSeek,反而把它整合进自己的NIM微服务;
然后是微软,微软这边更是有意思,一边OpenAI在调查DeepSeek,一边微软却把它纳入自家Azure AI Foundry,还强调“安全评估合格”;
接着是亚马逊,态度更直白,直接告诉用户“尽管用”。
对于接入DeepSeek,英伟达官网发布的信息称,DeepSeek-R1是具备最先进推理能力的开放模型,并介绍了DeepSeek-R1的特性和原理。
这一波操作,突出一个“打不过就加入”,毕竟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
包括英伟达,虽然受到冲击,但依然需要拥抱DeepSeek。
英伟达
美国没少干这种事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国,打不过就加入这种事,没少干。
比如说,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吊打美国,英特尔差点破产。美国先制裁东芝,罪名是卖机床给苏联,后来发现自家技术菜到抠脚,反手成立“美国半导体联盟”,拉上IBM、英特尔和……日本公司一起搞研发。
这就是典型的美国做法,打不过就立法,立法不够就拉群,群主当不了就当管理员。
又比如说,美苏互飙卫星和登月,烧钱烧到肉疼。苏联解体后,美国突然发现自家航天飞机退役,火箭发动机得买俄罗斯RD-180——用敌人的炮仗放自己的烟花。
后来搞国际空间站,嘴上说“自由世界联盟”,身体诚实地让俄罗斯舱段成了核心。
还有众所周知的封杀华为5G,实际上,从制定标准,到与盟友竞争,美国一直在大量使用华为5G专利。
其核心思想就是,打压你是为了显得我不菜,用你是真的因为我不行。
DeepSeek
美式竞争策略
美国所谓的竞争策略一般是这样一套流程,
第一步,先封杀——如果发现竞争对手强势崛起,就用各种手段打压、封锁,试图扼杀对方发展机会。
第二步,自己补课——如果发现封杀效果有限,就会开始学习、投资自己的替代方案,加紧追赶。
第三步,加入或收买——等到对手真的坐稳市场,美国就会试图渗透进去,不是扶持本土企业对抗,就是干脆通过资本运作或市场整合把对方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底层逻辑就是,一开始是防,防不住就用,能用就想控制——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你很强,但现在它是我的了。
OpenAI和DeepSeek
美国“从没输过”
具体来看,美国对待盟友、对手的策略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对待敌人,能打死就往死里打,打不死就说是朋友。
对待盟友,能吸血绝不输血,吸不动就组队吸别人。
对待自己,只要我重新定义规则,我就不算输。
美国的竞争逻辑十分“灵活”,归根结底,还是基于利益的强盗逻辑。
现在美国没有DeepSeek,全世界又都在用,美企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接入DeepSeek,说白了,还是利用DeepSeek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考虑到DeepSeek的特性,以及美国毫无底线的道德,接下来,恐怕还会有后手,进一步针对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