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由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腾讯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Light·技术公益创造营在云南丽江启动。
自2020年启动以来,Light·技术公益创造营吸引超过3600支队伍、18000名开发者参加,鼓励更多人利用科技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公益平台之一。
“猴脸识别”确认种群何在
技术创新正在为社会公益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谈到,“智渔”团队利用腾讯优图实验室的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对中华白海豚展开个体识别,如今在iDOPHIN小程序上积累了3.6万张白海豚背脊照片,累计识别白海豚个体2698头,单张图片识别准确率达到89.55%,这些图片和数据帮助专业保护人员更好地对中华白海豚进行保护、保育。
图像识别技术也被用于“高危儿拯救计划”,通过对婴儿身体相关部位拍照,并将图片上传到小程序,可以识别出新生儿是否患有黄疸疾病,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郭凯天介绍,AI筛查黄疸的准确率达到了94.7%,“保健熊”小程序已经被广州多家医院使用,访问量超过1000万次。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尹仑分享道,AI监测南极冰川融化模型,可以用于监测玉龙雪山、南极冰雪融化速度,给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在生物多样性恢复方面,也会请当地护林员、社区百姓观测生物,而摄像机、红外线监测仪会产生海量照片,而有些照片是空白的、重复的,用人工筛选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工,尹仑说,AI可以协助分析当地有什么样的植物种群、动物种群。
他举了一个针对极小物种的例子:目前滇金丝猴有3800多只,通过“猴脸识别”确认每一只猴子所处位置,种群在哪里;其它龄长类保护动物,比如天行长臂猿、西黑冠长臂猿,通过叫声也可以做个体识别。
乐仁乐助社会创新机构联合创始人魏晨也表示,AI可以提高治疗准确性,特别是对青少年自伤自残自杀趋势性的判断上,通过人工智能拟合数据模型判断自杀概率。在社区服务上,AI也可以从预防、干预、发展等三个场景入手。比如,预防场景,针对养老问题,会有大量的AI陪伴、聊天机器人、治疗机器人。
第三届Light获选团队、淄博市蓝色蔚来社会创新发展中心主任杨忠凯则为在册古树名木建立独特的32位数字化档案,利用AI和点云识别技术完善数据与优化展示内容,结合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的独立性和不可篡改性,并以可视化地图的形式展示古树名木的详细信息、历史人文记载和生态文旅应用,为保护、研究和传承古树名木提供支持。截至2023年12月,该项目完成首批6棵古树的上链工作,并已经走访90余棵古树名木,并将择期进行上链。
“患者更愿敞开心胸和大模型交流”
从ChatGPT到Sora,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也带动公益变革。
腾讯杰出科学家、腾讯优图实验室天衍中心负责人郑冶枫谈到,针对妇女“两癌”筛查项目,宫颈癌和乳腺癌,最大问题是基层医生稀缺,宫颈癌筛查的图片很容易漏检,初期的癌前病变和正常组织、炎症很容易混淆,用AI算法辅助医生做诊断,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进一步提升了效率。郑冶枫说,AIGC技术可以更好做文化科普、视频生成,“腾讯医典”就请了很多专家写科普文章,但大专家很忙,产出效率很低,而有了AIGC技术后,可以给定专业文献、教科书章节,针对某种疾病怎么诊断、怎么治疗,可以给到大模型,用通俗语言解释,也可以文生图技术生成图像、生成科普视频。
再比如,ChatGPT聊天机器人特别擅长回答问题,此前人工智能技术很难理解用户问题,也很难用通常语言表达,而现在只要把心理疾病治疗资料灌输给模型,24小时在线,“很多心理病人不太愿意和人交流,因为有羞耻感,或者有负面压力,但网络上大模型交流没有障碍,患者更愿意敞开心胸和大模型交流”。
王学文也提到,技术改变对效率提升有很大帮助,20多年前基本要走进山区、当面指导,现在则可以借助线上腾讯会议,数字化课程也可以快速分发。但自主学习的一个问题是,看视频效率很低,需要专家指导并制定学习计划,比如有疑问,大模型可以当成一个助教,任何问题都可以问它。
杨忠凯在古树保护上也用上了腾讯“混元大模型”。他说,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大模型将快速地分析、整合各地古树相关文献和口述史资料,从而减少对植物学专家和历史学家的依赖。
混元大模型在生成古树叙述时,会尽量保持历史事实的准确性,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失真。此外,工作人员只需将搜集到的古树文献资料进行精准输入,混元大模型即可自动生成古树叙述,简化了工作流程。
南方+记者 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南方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