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恐怖电影,曾经一度很爱出现“僵尸”这种虚拟的角色。而在电影中,僵尸一水都留着长辫子,穿着清朝官服。因此给人们留下一个刻板的印象,那就是僵尸都是来自清朝,而且都是大官。那么僵尸到底是不是只有清朝才有呢?
在古代民间传说中,人死后如果阴气太重,或者是死后碰到了野猫等阴气重的生物,就有可能变成僵尸。僵尸能考吸食人血和在月亮下修炼来增进自己的道行,道行越深的僵尸,越难以消灭。如果被僵尸咬到,或者被僵尸的指甲抓破,都有可能感染尸毒。但是想要治疗也比较容易,轻度的感染只要用干净的糯米敷住伤口就可以了。
托现代盗墓小说的福,很多人都知道能够克制僵尸的东西还有一样,那就是黑驴蹄子。但是在香港恐怖电影中,想要制住僵尸,必须要靠崂山道士出马。道士们有符,贴在僵尸的额头上,能够制止住他们的行动。其实根据传说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出现了僵尸。传说蚩尤跟黄帝大战的时候,黄帝请来一个叫做魃的女子相助,最终击败了蚩尤。
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黄帝却翻脸不认人,他认为魃杀气太重,不愿意给她应有的封赏。因此魃就流落在人间,从此带着一身怨气,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旱,因此又得名为旱魃。而旱魃,随着后人的演绎,逐渐变成了僵尸的鼻祖。在《续子不语》就中有载:尸初变旱魃。
而清朝时期志怪小说非常流行,僵尸是一个常见的出场人物。但是清朝人笔下的僵尸,跟现代电影中还有很大区别。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这样描写僵尸:白毛遍体,指如曲钩。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僵尸是不穿衣服的,而是像动物一样浑身长满白色的毛发。但是这样的僵尸,如果拍成电影,惊悚效果恐怕欠佳,特效还比较难做。
于是在香港导演的片场,僵尸就被安排成人的模样,还穿上了清朝的官服,以蹦跳的形式出场。也就是从香港电影开始,几乎所有的僵尸都变成了这种固定的模式。那么为什么导演们要选择清朝官服作为僵尸们的衣服呢?一方面是因为清朝时期僵尸最为流行,另外一方面则是跟清朝官服的颜色有关。
清朝的官服颜色比较深,而且裁剪比较死板,穿在身上很不灵活,符合僵尸行动不便利的设定。再加上大部分观众对清朝官员的印象都比较深:长辫子、胸口挂一串朝珠,这样很容易入戏。所以导演就灵机一动,将僵尸设定为清朝人,还给他穿上了官服。香港电影的受众并不是只有中国观众,在世界影坛都很有市场。所以清朝僵尸的形象也就随着香港电影的发展走出了国门。西方人对中国僵尸就有了刻板的印象,认为他们都是留着长辫子、脸色铁青的清朝官员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