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何不去富裕的南方,而是直奔寒冷的东北
创始人
2024-05-20 10:27:03
0

原标题: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何不去富裕的南方,而是直奔寒冷的东北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不管什么情况,最后都要回归故土,但我国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闯关东是最宏大的一次,他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漂泊别处呢?这背后隐藏着什么?

当时的山东人民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没有办法,只能选择流浪,本来就生活在寒冷的山东,却把目的地选在了更加天寒地冻的关东地区,而不是往春暖花开的南边走呢?这是为什么?

闯关东只为生存,在我们的认知里,中国古代因为各种原因,人口并不多,但到了清朝,人口却大幅度上升,到乾隆时期已经用亿来做单位了。

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土地却只有那么多,矛盾越来越大,很多人连一块地都分不着,没有地种就没有饭吃。

还有地主的剥削压榨,导致很多人连地都种不起,就算有一点土地,最后自己也只能收获一星半点。

农民没有土地是个致命的问题,再加上当时黄河下游泛滥成灾,农作物一夕之间就被毁得面目全非,农民苦不堪言。

为了生存下去,只能选择换一个地方,于是关东地区就成了他们的目标,“闯关东”就此拉开序幕。

●○关东有什么吸引之处?○●

关东在哪里呢?

“关东”在先秦时期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这个含义一直到明代,从明代开始到现在,“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区域。

按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来看,关东主要包含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北。

说起东北,大多人第一反应是想到东北人的口音,“干哈呀、大妹子、我寻思我也妹口音呐......”

但在当时的人民看来,土地是第一重要的,有土地才有饭吃,不管选择去哪里,只要有地种就行。

东北地区寒冷无比,冬季土里也会结冰,到处都是冻土,非常利于土壤的墒情,土壤又深又平,都是肥沃的黑土,非常利于种植庄稼。

再加上东北有平原,地广不说,人还少,每家每户都能拥有大面积的土地,而且土地很平坦,使用机械来辅助非常便利。

除了有大块的土种地,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这对谁来说都是个巨大的诱惑。

没有土地的山东人民怎么可能放过这一点,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直闯就完事儿,但是“闯关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一路的磨难只会多不会少......

扛着大包小包,带着一家老小上路,在现在看来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何况是在当时什么都不发达的年代。

那时候出门,老百姓基本靠“11路”一步一个脚印走,北上几百上千公里的路,全靠双腿,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人也会走得越来越疲惫。

往北边去,只会越来越冷,有些装备不足的人在路上就会被冻伤,感染风寒,也没有人有多余的能力救助,严重的就在半路倒下了。

其次还有土匪强盗的威胁,当时的社会非常混乱,强盗肆意猖狂,烧杀抢掠样样不落下,全部的家当都在身上,要是被土匪夺了去,那跟直接丢了命没什么区别。

漫长的路途,中途不断有人倒下,除了面对外部不利条件,人们还要在心里建立强大的防线,只有坚定地意志力才能让他们有前进的动力。

●○为何没人去南方?○●

当时人们一意孤行往北边迁徙,却没人愿意往南边走,其中缘由众多。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人口迁徙都是件大事,“闯关东”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就是南北具有很大的差异。

北方的确寒冷,生活上比较困难,但是对于本来就在北方的山东人民而言,寒冷不是他们惧怕的点,要有地种且土要肥沃,距离还要比较近,这么一看关东是最佳选择。

相比南方的条件大有不同,南方非常温暖,降水也丰富,农作物可以做到一年两熟,但是能种的地基本上已经瓜分完了,山东人民要再来分一杯羹是不太容易的。

南方的土地相对于北方的来说,要贫瘠一点,北方以黑土为主,南方较多的是红壤,属于碱性的,肥沃度远不足黑土,所以从土地上考虑,也不会选择南方。

还有一点就是风俗习惯,南北跨越千里,在饮食上很难达到一致,北方中小麦玉米较多,以面食为主,饭菜就会偏咸口一点,而南方水田多,种水稻多,平常的主食是米饭,饭菜也是偏甜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小养成的口味要一下子改变是不太让人接受的。

一向是种玉米小麦的人民去南方种水稻,可是个大挑战,漂泊来的难民连水田都不会种,难免会受到当地人的排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山东人们也不会想去南方。

而且南北方口音上有很大差异,北方卷舌比较多,说话也喜欢带儿化音,而南方多平舌,儿化音较少。

且南方各地方言错综复杂,有些地方隔一个县城口音就有变化,北方人来了要听懂和学会南方的口音可太难了。

而关东地区就靠在山东北部,水路陆路都行得通,从距离上来看,去关东也更好。

不论是种植习惯还是饮食文化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迁徙过去也有归属感,不用担心融入不了,所以自然会选择去关东。

当时的南方经济比较发达,是列强盯紧的一块肥肉,还有各种起义军,随时都可能战乱,面对这种情况,去关东才是正确选择。

●○“闯关东”带来了什么?○●

肥沃但荒芜的土地上迎来了大批饥肠辘辘的山东人民,给他们带来了新生。

山东人民来到关东,开始大量的开垦,无数的荒地被开垦,变成硕果累累的庄稼地,靠这种地,人们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

现在种植土地可不是纯靠人力了,现在种什么都可以机械化,收割有专门的收割机,撒农药也有喷雾装置,有些还可以用无人机喷洒,采摘这些都可以靠机器来完成。

由于东北地区地广土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当地人民根本吃不完,就大量的往其他地区提供,拥有全国接近一半的粮食出调,现在已经成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山东人民去东北也带来了汉人的文化习俗,在当时中原汉族和东北少数民族交流是有限的,直到“闯关东”山东人的到来,在居住饮食、服装、婚丧嫁娶上都带来了影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闯关东”是悲壮的,也是拼搏反抗的,是山东人民对现有不满的斗争,对生活的向往,无畏困难重重,也要闯出新的一番天地。

这种勇于斗争的精神一直流存在他们血液里,现在东北人的热情那是一般人招架不住的,热情豪迈是东北人民的明信片,为人处世也非常大方、豪爽。

东北天冷,他们喜欢吃热气腾腾的大锅炖,要是你去东北人的家里做客,那必须给你端上一盆铁锅炖大鹅。

睡炕是东北的典型特点,冬天温度非常低,最冷可以达到零下二三十度,不捂严实出门,两分钟就会被冻伤。

晚上盖再厚的被子都不管用,所以烧炕就成了一个好的选择,睡在暖烘烘的炕上,外面再冷都没关系了。

东北大棚蔬菜非常多,每家每户也喜欢屯粮食蔬菜,买一次土豆就是几大口袋,放在他们的地窖里,这种地窖冬暖夏凉且干燥,放粮食再好不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空间站首次应用专业领域AI... 钛媒体App 8月16日消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8月15日22时47分...
宏芯宇取得吸附芯片装置专利,取... 金融界2025年8月1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宏芯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
我国人工智能相关行业发展向好,... 8月1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
利用影城宣传红色文化,万达电影...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历史的指针指向这一特殊节点,如何让红色...
头部险企扎堆给机器人上保险,有...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贝壳财经) 8月14日,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体育盛会“20...
人形机器人,进化“赛道”向何方... 人形机器人,进化“赛道”向何方? 8月15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正式开赛!来自16个国家...
AI需求驱动半导体产业新周期,... 南方财经记者郑玮 实习生王硕、向梓瑜 广州报道 8月15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
烈山学子机器人竞赛载誉而归 (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在合肥市第17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合肥新站实验中学烈山路校区的...
涉“外星生命”,科学家有新突破...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8月7日报道,化学家们已人工合成出一种“超级酒精”,它此前曾被认为过于不稳定而无法...
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 央广网北京8月16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我国15日在文昌航天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