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们认为,从ICU顺利出来,就意味着逃离了鬼门关,可是,那些从生死线上历劫归来的ICU幸存者中,80%的人并没有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谵妄、抑郁、焦虑、脑雾……各种重症综合征伴随着他们的劫后余生。
显然,危重病的发展并不是在患者走出ICU时就结束了,他们的治疗也不仅仅局限在医院,而应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之中。
重症的成功不能仅仅通过生存率的统计数据来衡量,应该将是否保持或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纳入衡量标准。
关注重症康复者的生活质量迫在眉睫。
在漫长而丰富的医学发展史中,重症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可追溯的历史仅150多年。
在那个被旧式重症监护理念支配的年代,医生的目标是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他们用机械通气让患者保持深度镇静,用药物使他们保持肌松状态。病人被固定在病床上,与家人和朋友隔绝,常常陷入谵妄状态。
而现在,更多的ICU医生意识到,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救治生命,更应关注生命的质量。
有的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戴上了镣铐的囚犯,“我没有犯罪,我只是请你们来帮助我康复。”
还有患者在实施机械通气时,感到恐惧和极度的孤独,同时有一种被囚禁感。“就像被单独监禁一样。”
对于很多重症病患者来说,离开ICU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他们在走出了医院之后,依旧带着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需要医生的帮助,需要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关注重症康复者的生活质量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医生和病人家属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方法,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
正如《每一次深重的呼吸》作者韦斯·埃利所说:“医生需要面对患者面临的所有问题。”
在残酷的现实背后,埃利医生彻悟了工作的意义:不仅可以见证、指导患者治疗疾病,也为每一刻融入更多延伸到自己身上的怜悯之情,让病患作为“完整的人”被尊重。
这本书不仅讲透了生命的脆弱,也关乎人性与希望。本书是肺病、危重症专家韦斯利·埃利25年ICU护理变革凝华之作,将完全改变重症监护以“抢救率”为首要遵旨的现状。
当医生成为重症患者家属
《每一次深重的呼吸》这本书真实得有些残酷:作为长期在重症监护一线工作的医生,埃利却不得不眼看着女儿被送进自己最熟悉的病房……
“我坐在高高的跳板附近,看着她在水里进进出出,爬上梯子,走上跳板,然后又跳回水池,动作流畅得像一只水獭,让人看得入迷……我的孩子从跳板上掉了下来,跳板距地面近5米高。砰的一声,我看见她的头撞在水泥地上,鲜血四溅,她的身体蜷缩着,从池边滑入了池里……”
这是韦斯利·埃利生命中灰暗的一天,他在书里揭开伤疤,回忆自己把女儿送进ICU的细节——
乘救护车到医院这8千米的路程似乎没有尽头。急救人员向医院反馈信息:“我们这里有一个6岁的女孩正在前往急诊室,目前诊断为头部外伤伴有抽搐。”
当到达医院时,一切都如此熟悉。虽然他之前每天都看到这种场景,但这次不一样。埃利以家长的身份进入ICU,看到女儿躺在床上,“她穿着一件超大号的蓝色病号服,显得如此瘦小,无助地连接着心脏监测器和很多条静脉输液管”。
埃利在脑海中一遍遍地重演着当天的细节,一遍又一遍地听到“砰”的坠地声,每一次,都让他因后悔和痛苦而恐惧万分。
“我意识到我完全无力掌控事情的发展。这摧毁了我。”
角色互换之后
与“害怕医生”的人达成了共情
第一次作为患者家属而不是医生进入ICU病房,颠覆了埃利关于医疗、生命、医患关系的一切认知——
“当我的患者和他们的亲人进入ICU时,我以为自己足够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但现在我才明白我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患者的家人需要我来维持所爱的人的生命。他们确实如此,就像我祈盼我的女儿活着一样。”
当角色互换之后,埃利与“害怕医生”的人达成了共情,尝试着从患者家属的角度来看问题。
这种共情让他找回了自己,找回了自己想成为一名医生的初心。
医生每天在ICU中经常会目睹令人痛苦的事,很难消除恐惧造成的冲击。
但他努力使自己铭记:即使笼罩在恐惧之中,依然可以看到闪烁的希望。“人类的精神比任何药物都更强大,而那是我们需要通过工作、游戏、友谊、家庭来滋养的东西。”
如何解决现代医学面临的最大困境?
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人类寿命延长,疾病治愈率上升,造就了许多濒死复活的生命奇迹。
但医疗的高度科技化也启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忽略了患者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感受?重症医学是改变了生活,还是摧毁了生活?
在《每一次深重的呼吸》中,埃利医生收录了过去25年他在重症监护室见证的一个个真实故事,以及这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在他眼中,现代医学面临的最大困境不再是医疗技术,而是如何更加人性化的待每一个“人”。在高度科技化的世界中,更需要呼唤人文关怀与同情心。
真实的人生并不是永远都像想象中那般美好,生命中本就有许多无可奈何的悲哀和痛苦。当体现在意外、疾病与谵妄时,更让人唏嘘不已。
读一本谈论生死的书,能带给我们什么?
也许是帮我们建立起“人生除此无大事”的生死观,不在遇到挫折时因为心灰意冷而丧气。
最终,我们会彻悟生命的意义——生命诚可贵,也许保持生命终会终结的意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欣赏“活着”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