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陕西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陕西省的榆林市。榆林市近年来的发展非常迅速,GDP总量突破7000亿大关,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非省会城市第一城。常住人口360多万人,合计下辖了12个区县。那么,榆林市12个区县的区划框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们聊聊榆林市的基本情况。榆林市属于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也是连接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的重要枢纽城市。同时,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资源重镇、工业强市。按照统计,榆林全市煤炭预测280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按现在的开采速度,至少可以开采200年。
作为全国煤炭储量、产量双料第二大市,榆林原煤产量占全国比重高约13%。同时,榆林的原油、天然气产量,在全国的比重也分别达到5.2%、10%。榆林市并不仅仅是资源重镇,同时也是工业强市,近年来,积极发展食品、医药、专业器械、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一系列产业,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产业体系。
2023年,榆林市GDP总量达到了7091多亿,突破了7000亿大关。在我国整个中西部地区,成为了非省会城市第一城,远远超过了其他兄弟省份的非省会城市。2022年,榆林市粮食总产量252.47万吨,油料总产量9.55万吨,蔬菜产量128.84万吨,水果产量214万吨。榆林是我国苹果的重要种植地,能够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业,苹果年产量在60万吨以上。
2022年,榆林市常住人口360多万人,户籍人口380多万人。目前,榆林市下辖了2个区、1个县级市、9个县,合计12个区县。分别是: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县级市、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那么,榆林市12个区县的区划框架,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我国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1279年,元朝统一天下之后,在金国行尚书台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行省制度。元朝组建了10大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陕西行省等等。1338年,明朝建立以后,在元朝行省区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地的区划。
在全国,形成了南北直隶与13个省的区划框架。我国很多省份的基本区划,都是明朝统治时期形成的,例如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等等。西北地区地形复杂,鉴于西北地区实际防御的需要,1376年,明朝撤销了甘肃省,把甘肃省的各个州府,划入了陕西省管理。在明朝统治时期,陕西省的管理范围非常大,相当于当代的陕西、甘肃、宁夏。
同时,为了抗击北方草原游牧骑兵南下,明朝从东北到西北组建了著名的九边重镇。榆林地理位置重要,地形结构复杂,属于西北地区的咽喉要地,也是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明朝设立了榆林镇,属于九边重镇之一,也是明朝与蒙古骑兵交战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为了加强榆林各地的防御力量,明朝在榆林各个城镇、堡塞,合计驻扎了4万多边军。在古代诗词中,描写榆林重要性的诗词,比比皆是,例如“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等等。
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消灭了各地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势力,确立了自己的统治。鉴于西北地区陕西省面积太大的问题,清朝开始调整陕西省的区划。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初期,清朝重新组建了甘肃省,陕西省的区划轮廓,一步步形成。截至清朝嘉庆皇帝在位时期,陕西省形成了7个府、5个直隶州的区划格局。
分别是:西安府、同州府、凤翔府、榆林府、延安府、兴安府、汉中府、绥德州、商州、乾州、鄜州、邠州。清朝统治时期,榆林府下辖了1个散州、4个县,分别是:葭州、榆林县、神木县、府谷县、怀远县。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时期。陕西省的地理位置重要,连接了西北、中原、华北各地。
各个军阀相互争夺,相互进攻,对陕西各地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再加上部分地区的土匪压榨,陕西各地群众的生活很苦,急需进入休养生息。一转眼到了40年代末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时期。出于实际管理的需要,陕西省被临时划分为陕北行署区、陕南行署区。
行署区属于40年代末期的临时性区划,除了陕北、陕南行署区,我国还曾经设立了旅大行署区、川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等一系列行署区。过分复杂的区划并不利于经济建设,陕北、陕南行署区被撤销,重新合并为陕西省,并且组建了各个专区。
榆林专区组建以后,下辖了6个县,分别是:榆林县、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神木县、府谷县。1956年,陕西省绥德专区被撤销。原本下辖的8个县中,有6个县划入了榆林专区管理。另外2个县,划入了延安专区管理。截至60年代初期,榆林专区的区划框架,调整为12个县,基本上就是当代榆林市的最早雏形。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榆林专区更名为榆林地区。
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陕西省下辖的各个地区,开始陆续进行一系列的区划调整。1988年,榆林地区的榆林县被撤销,组建了榆林县级市。进入90年代以后,榆林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区划框架开始出现各方面的调整。2000年,榆林地区被撤销,组建了榆林地级市。榆林县级市被撤销,组建了榆阳区。
再加上外围的11个县,总计有12个区县。进入21世纪以后,榆林市的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2016年,榆林市下辖的横山县被撤销,组建了横山区。2017年,榆林市的神木县被撤销,组建了神木县级市。截至2017年,榆林市2个区、1个县级市、9个县的区划格局,彻底形成。
出于综合建设的全盘需要,进入21世纪以后,榆林市陆续组建了经开区、高新区、西南新区等几个新区。这几个新区属于功能型新区,一般不会计算在内。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