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世界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即便是二战结束之后,世界依然被美苏冷战所笼罩着,大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更不知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什么时候会撕破脸,会相互投掷核武器。
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说,中国刚刚摆脱文革的阴影,而周边国家还对我们虎视眈眈,对越自卫反击战也不过刚刚结束,台海地区一部分分裂分子也是在蠢蠢欲动。
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邓小平为什么还能够痛下决心要百万大裁军?
军队臃肿,不改不行
对于当时的解放军来说,由于从解放战争开始,我们国家一直处于高度的战备状态,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还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所以我们国家的常备军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水平。
而在当时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这样的弊端就出现了,一方面,由于人数比较多,所以在通信的时候就比较混乱,而且当时的指挥也没有办法在不同组织之间相互配合。因为对于不同的部队来说,在管理上需要进行区分,这本身就会产生不少的成本。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国家长时间保持如此之大的常备军,1950年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为41.14%,之所以这个时间的军费开支如此之高,是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需要有足够的军费维持国家的安定。而等到中苏关系交恶以后,我们国家在1969年,依然有着军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23.99%。
国家的财政开支需要有着非常大的军费开支,这样就会直接挤占国家的其他方面的开支。
我们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位置,如果大部分的经济资源都集中到军事领域的话,那么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将会大大放缓。
而且,臃肿的军队机构也隐藏着不少危机。所以就在当时的对越反击战中,更是显示出了部队臃肿的问题。由于各个部队之间的人员比较多,所以在撤退的时候,往往出现混乱,以至于政策的撤退秩序无法实现,当时更是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协调各个组织之间来进行撤退。
所以,部队精简,训练精兵强将成为了百万大裁军的首要原因。
小平同志对于军队的臃肿问题也是多次强调,大会讲小会讲,就是希望能够尽快解决部队臃肿问题,他还打过这样一个比喻:“虚胖子怎么能打好仗?大力士、拳击远动员的体重虽然大,但是人家不虚,虚就没有实力。”
军队发展要服从国家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行,经济建设成为了国家的中心任务,所以对于当时的部队而言,自然也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目标。
邓小平也强调:“四化需要有一个先后,军队装备的现代化,是需要有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的,只有国民经济有一个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才能够买更多的武器装备,所以军队这个时候就要再忍耐几年。到本世纪末,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购买装备。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搞经济,我们就这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一个大局”。
所以,邓小平自从出任中央军委工作以后,就一直研究如何根据世界的不断发展,研究军队的现代化。他从国家国情和军队的实际情况多次要让部队精简整编,目的就在于要让部队也能够服从当前的经济目标,一直把国防开支固定在200亿元左右,而且还不断强调,部队要过紧日子。
1985年百万大裁军后,中国的军工企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他们开始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和总部“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方针,将目光投向了民用品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军工企业发挥自身的科技力量优势,积极向地方转让科技成果,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例如,有些企业把原本用于生产军用装备的机器设备重新改装,开始生产各种民用产品,从电视机到洗衣机,从汽车零件到家用电器,应有尽有。
这些新产品很快受到市场的欢迎,军工企业的民用品产值也随之稳步增长。到了1987年,军工企业民用品产值已占到总产值的2/3,军队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开始与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和平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主题
之所以,邓小平敢在当时进行百万大裁军,就是他对于当时国际形势的深刻且准确的判断。
一方面,美苏两国虽然进行冷战,但是两个国家的实力,势均力敌,更为关键的是双方都掌握着能够让对方毁灭的核武器,因此对于美苏两国来说,他们都不会轻举妄动,都不敢轻易挑起战争,所以世界和平的力量将会盖过世界战争的力量。
另一方面,全世界的科技飞速发展,中国想要在未来赶上世界的发展,就需要搞好科技实力,而且美苏两国也在搞科技竞争,所以他们也不会轻易发动战争。
中国又是爱好世界和平的国家,我们并不会主动去侵略别的国家,那么这就给我们长时间的安全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还秉持着世界大战的想法就会错过发展的时机。
而后的世界局势变化也深刻印证了邓小平的看法,世界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而且我们国家也在改革开放下,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关键,我们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
所以说,这次百万大裁兵,不仅仅让我们国家能够轻装上阵,集中国家的所有力量搞好经济,也说明邓小平的长远眼光是极为准确的,中国今天能够拥有这样的成绩,是和当年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