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主要记载孟子和荀子的事迹,同时旁涉战国时期的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十余位思想家,因而成为研究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取孟子、荀子为代表。
儒家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的祖先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孟孙氏家族衰微后,一部分人迁徙到邹国定居。孟子小时候父亲去世,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孟母对孟子要求非常严格。刚开始,母子两人住在墓地附近,小孟子天天模仿送葬者跪拜哭泣,孟母看见后说:“住在这里学不到好东西。”于是搬到集市居住。一段时候后,小孟子经常学习商人吆喝,孟母再次搬家,住在学校附近。这一次,小孟子看到学者们彬彬有礼的样子,同样学得有模有样,孟母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啊!”
后来,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下学习儒学,刻苦钻研,深得精髓,成为儒家学派的大学者。孟子很推崇孔子,曾经因为自己没有成为他的直系弟子而深感遗憾,极其推崇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法家思想已经被证明是富国强兵的好办法,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也赢得众多支持,成为当时的显学。其他各个学派也纷纷推行自己的救世主张,游说各国君主。儒家作为创建最早的学派,树大根深,但不断受到其他学派的攻击,影响力逐渐减弱。孟子目睹这种情况,决心振臂高呼,积极宣扬自己的理想,想要推行自己的主张。
孟子首先来到齐国,齐威王对他“仁政无敌”的建议不感兴趣。孟子在齐国待了一段时间得不到重视。这时,魏国因为接连被齐、秦等国击败,从霸主地位跌落下来。魏惠王发布招贤令,寻求能够让魏国快速振兴的贤者,孟子便来到魏国,这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魏惠王问孟子:“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是有有利于魏国的高见吗?”孟子说:“大王为什么开口就言利呢,治国要以仁义为本啊。”开始谈论自己的治国之道,主张施行仁政,让老百姓生活安定,他们必定懂得报效国家,就算拿着木棍,也能击败入侵的强国。魏惠王认为孟子的理论太过于遥远空泛,没有采纳。
魏惠王去世后,孟子看不上新即位的魏王,恰好齐宣王刚刚即位,孟子又回到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也认为孟子的主张不能够马上富国强兵,因此安排他到当时的最高学术机构——稷下学宫成为一名学者,给予很高的待遇,但不采纳他的主张。
多年碰壁并没有让孟子心灰意冷,他离开齐国,回到故乡邹国,专心授徒,传授儒家知识,与众弟子将自己的见解以及跟各国君主的对话记录下来,写成《孟子》一书。
《孟子》全书共七篇,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治国主张、儒家的仁政哲学,内容涵盖广泛,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唐代开始,《孟子》不断受到推崇,南宋学者朱熹(xī)将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和科举必考书。
孟子去世后,他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信仰,后人尊他为儒家亚圣。他的“民为贵,君为轻”“人性善”等思想,历久弥新,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学贯百家的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祖上是晋国六卿之一的荀氏。荀子自幼热爱学习,少年时代广泛涉猎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喜欢儒家学说。
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在思想界,百家争鸣也呈现出彼此融合的局面。荀子以儒家为本,批判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理论,又博采众长,吸纳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强调学以致用,创立了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荀子学有所成,首先来到齐国。此时,齐国刚刚击败燕国,复国不久,即位的齐襄王急于恢复国力,四处延揽人才。荀子年纪大,道德学问也最高,被齐襄王任命为当时的最高学术机构——稷下学宫的祭酒,并在十年之中连续三次当选。但有一些学者非常不满,暗中中伤荀子,荀子被迫辞官。
后来,荀子应秦昭王的邀请来到秦国,发现秦国强大是因为彻底执行了商鞅变法的措施。荀子肯定了变法带给秦国的巨大变化,发现秦国因此喜欢严刑峻法,对于用道德教化百姓很不以为然,这和自己心中的王道政治相差很远,因此离开秦国回到故乡赵国。
这时,赵国经历了胡服骑射,国力大振。荀子回国不久,赵孝成王召见他,和临武君一起谈论兵法。荀子说:“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和秦国的‘锐士’都是各国的精锐部队,但是都不能与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仁义之师匹敌。如果谁能够用仁义节操教导士卒,让他们尊重君主、讲究气节,这样的军队才是无敌的。”赵孝成王表示赞赏,但却没有采纳。
后来,荀子受楚国国相春申君之邀,担任兰陵县(今山东省兰陵县)县令。不久,春申君被杀,荀子被迫辞官,从此定居楚国。此后,荀子广收弟子,授徒著书,许多人慕名而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斯和韩非。随着汉代之后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荀子因为这两名法家弟子而备受批判。
荀子和弟子们收集记录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撰写了《荀子》一书。《荀子》全书共三十二篇,大部分内容为荀子亲笔所写,擅长说理,语言精练,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外王之学”,主张“性恶论”,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强调用法律约束人民,用礼法来教导人民。荀子是战国时期与孟子比肩的思想家,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两个重要分支。也因此,司马迁将两人相提并论。
上一篇:《超越百岁》:我们如何长寿?
下一篇:萨摩耶如何喂养